非洲大陆腹地的战火正悄然改写国际博弈的版图。在刚果(金)东部,卢旺达支持的“M23运动”叛军持续攻城略地,政府军节节败退。面对失控的局势,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近日向美国抛出“矿产换安全”的橄榄枝——这一策略被指模仿特朗普对乌克兰提出的“50%矿产换军援”方案,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资源诱惑下的战略交易3月中旬,刚果(金)总统副幕僚长安德烈·瓦梅索紧急飞抵华盛顿,与美国商讨潜在“安全伙伴关系”。据半岛电视台披露,刚果(金)愿意以东部地区价值24万亿美元的未开发矿产资源为筹码,换取美军直接介入打击叛军。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蕴藏着全球70%的钴矿储量,以及丰富的锂、铜、黄金等战略资源,其中多数矿区已被“M23运动”控制。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更可能采取“军援替代出兵”策略。自2022年起,五角大楼通过“非洲危机应对倡议”向刚果(金)提供无人机和情报支持,但始终避免直接参战。如今刚果(金)的提案,恰逢美国调整非洲战略的关键期——随着《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续签谈判陷入僵局,资源控制权成为美方重塑影响力的突破口。
地缘棋局中的中国身影这场看似遥远的冲突,实则牵动着全球供应链的神经。中国企业在刚果(金)持有两大全球顶级钴矿,并深度参与锂、铜、钻石等资源开发。仅2023年,该国70%的钴矿出口流向中国,支撑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若美国通过军事合作获取矿产主导权,或将冲击现有产业链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刚果(金)的困境暴露了非洲国家的共同难题:当安全危机与资源利益捆绑,主权让渡的边界何在?十年前,该国政府曾以矿业特许权换取中国企业基建投资,如今转向美国寻求军事庇护,折射出资源型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处境。
复制乌克兰模式的隐忧尽管“矿产换军援”模式在乌克兰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刚果(金)的复杂局势远超东欧。该国活跃着超百支武装组织,卢旺达的介入更使冲突国际化。美军若深度卷入,不仅面临陷入“第二个阿富汗”的风险,还可能激化与中、俄在非洲的竞争。
历史经验表明,外部军事干预往往加剧地区分裂。2013年法国出兵中非共和国未能终结战乱,反而催生更多极端组织。对于刚果(金)而言,资源换安全的赌注,或许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