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同学而言,上大学是一件神秘而令人激动的事。但是,大学生涯给人带去的改变,也常常令人意想不到。
尤其是那些长期呆在出生地,从未走出去看看的学生,或许在人生的前十几年当中,以为自己的境遇是普遍的。不看看外地的生源,还真不知道世界上,人与人的差别那么大。
原来大一给人的震撼,不是大学而是同学
高考,让学生们实现了最低成本的“迁徙”。上学时一定有很多人,看着语文书里的插图,想象着幅员辽阔的祖国,另一片大地上,人们在怎样的风景之下。
(网络图片,并非文中人物)
高校普遍比中小学有更好的硬件环境和面积,让初次报到的学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跟老家的差别。但是,校园的变化仅仅是最直观和粗浅的。
实际上,等到大一新生在学校待过一阵子,就会明白什么是“颠覆认知”。有位同学发文感慨:原来大一带给人的震撼,不是大学,而是同学。
她是一名来自小镇的女生,家里还有哥哥和妹妹。而且老家很少看到独生子女家庭,基本都是至少俩娃。家境一般的她,从小也习惯了跟妹妹相互穿衣服。
正是因为读大学,家长才允许买两件像样的衣服带着。她考上了南京一所二本,室友中有两个本地人。当得知她俩都是独生女的时候,题主感到吃惊:你们家没有男丁,父母不着急?
听到这话,对方却反而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而这只是认知改变的开始而已。两位“本地人”一打眼就是那种在宠爱环境下长大的女生,吃穿明显要好些。
有次其中一位在宿舍打电话,跟父母抱怨宿舍离某个教学楼太远,走得累。题主本以为对方的家长,也会苦口婆心地告诫子女:这点苦算什么,别人能走你有啥的。
可是想不到,室友的父亲竟然提出给她买台车。而且她高考过后就考驾照。果然,这学期家长给她买了台车。虽然不是名贵的类型,但这在题主的眼里,是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的。
因为在题主从小接受的教导中,一名学生因为上课走路累而买车,不仅给家里浪费钱,也是不懂事、被娇生惯养的表现。
很多人感慨,下辈子想做江浙独生子女,满分的爱
人与人的悲喜不相通,而幸福的模样,却往往是局外人仰望又无法奢求的。这位同学在大一时就感受到,不同家庭对待后代的差异。
如果没有走出来,或许她永远以为,家长把“男丁”放在第一位,是常态。或许始终觉得,姐姐、妹妹的奋斗成果,用来托举男生,是天经地义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在江浙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女儿,不会执着于生男娃。也会把女儿当成心尖上的宝贝,有自己独立的卧室、有漂亮的衣服,有跟父母撒娇的资格。
很多人感慨,下辈子想做“江浙独生子女”。那是来自家长满分的爱,也是所有资源用在自己一人身上,不必陷入“既没有得到物质条件、又要承担父母抱怨生活艰辛”的矛盾。
而且,题主表示,让她羡慕的不只是经济条件。关键是性格、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她这种来自底层多子女家庭的女生,跟两个南京室友,怕是学习多少年也学不来。
因为室友这种“江浙独生女”,骨子里底气足、从不讨好别人,跟谁相处都显得有自信、落落大方。她这种小心翼翼,想交朋友却总显得刻意而笨拙的样子,连改变都不知从何做起。
江浙也有底层家庭,但独生子女的优势不可替代
题主的感慨引来不少网友的评价。不过,哪里都有富裕之家,哪里也都存在底层家庭。江浙地区虽然经济好些,但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么宠溺后代的资本。
但是,大家羡慕的原因,不光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家庭在培养后代的眼界和理念上,要更合理些。普通家庭,本身给学生铺路的能力就非常有限。
如果只考虑自己“生男娃光荣”,却不想想本就一贫如洗还养好几个,对学生而言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所以,独生子女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家境一般,起码证明家长不是完全“没头脑”,没有那么明显地重男轻女。所谓独生子女孤单,也是一些人臆想的结论而已。真正的独生子女不这么想。
【话题】你如何看待江浙独生子女?
江浙沪也不一定都是独生女吧,我湖北的,13年在杭州读大学,宿舍6个人里只有我和另外一个杭州女生是独生女,其他的4个都是浙江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她们没有一个是独生,而且全是有个姐妹或者是有个弟弟,没有哪个是有个哥哥的(先生男孩再生女孩),都是90后
当时大学一个班9个女生,7个独生女,2个多子女家庭。我就是那个多子女家庭的,真是羡慕独生女,她们和父母关系真的亲近呀。
江浙沪独生女读书累成狗啊
8090后基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狗头]。。找对象都是独生子女的话,少了很多烦神的事。挺好的。
别的地方不知道,杭州地区80跟90真的独生子女是大头。我读书的时候很少是两个的。不过现在政策放开了,感觉周围有一胎的都在生二胎,不生的一胎都不要[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完全没有一点吃苦精神也不是好兆头,个人认为,富养更应该在精神方面
80后的条件不是那么好,2000年时能买私家车的人不是很多,现在条件好起来了,我一亲戚家孩子今年升大学,暑假考好驾照,家里有条件买车,不过报考的学校离家三五公里地,不住校,小电驴就搞定了[大笑]
我是广东汕头的,我有两个女儿,二胎并不是为了生男孩,而是为了让孩子有个伴,在我们这一代人,重男轻女观念已淡化了,我家两个娃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人家有的我家娃也有
两代人至少需要有一代人来努力,但也要选对方向,不然再努力也不过是重复以往的生活
额,坐标江苏苏南独生女,家里工薪阶层,但从没亏待我,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确实给了我自信和底气,上大学反而比一些比较穷地方的同学花钱少,也没觉得非要从物质上彰显自己,工作后也是努力赚钱,为了下一代的传承,周围人也是,感觉大家都是为了一代更比一代好在努力着,我们的底气来自于上一辈的爱护和培养,传承给下一代最大的财富也是这个。
那我河南双女户也是很幸运呦,老爸从来不因为没有男孩子就对我们苛刻,太感谢父母了[点赞]
现在生二胎的都是勇士,反正我不敢,真心累
的确,独生子女孤独绝对是非独生子女憶想岀来的
我是苏州的,从幼儿园到高中,同学98%全是独生子女,除非妈妈是招上门女婿的,家里几代没有男丁的可以生个二胎
我也是上海的,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确实前45年可以很爽,全家的人都会把各种宠爱聚集在一个人身上。但是如果家里的老人都年纪大了,需要照顾的时候就知道有多难了。我曾经一连几年的春节都是在医院度过,没有人可以分担和替换。这其中的辛苦和无奈就不用多说了。所以不能光看到独生子女的好,也要看到独生子女的难。
说真的,我很反感那些很穷甚至还有明显遗传问题的,拼命生,生出来自己又负不了责,社会又不可能管的过来。关键是孩子跟着受那么大罪!造孽啊!
我是安徽皖南的,我们这边也几乎全是独生子女,我觉得我们小时候独生子女确实不孤单,因为一个家属院的孩子都在一起玩,那时候我们那治安也好,家长上班,孩子都是自己玩的。现在的话我就觉得独生子女孤单了,因为都是怕这怕那的,大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
身边55后60后75前,一般家有两个孩子的工薪族,就八九不离十是再婚家庭
苏州呆了不少时间,那里可能计划生育搞得非常厉害,有很多一户独女的。家里不说都富裕至少很大部分水准线之上的,所以肯定有影响。我们浙省独女的就少一些,计生力度也很大但比江苏差点,后来农村可以独女再生. 我感觉可能当时经济发达程度和计生力量成正比[笑着哭],不知道北上广的同志们是什么情况
我儿子考上大学我也给台车,一直放着电池亏电[呲牙笑]
家里又没皇位等着继承,生什么第二个[得瑟]
我身边生二胎的多数是外地的,本地的真的很少很少
上海1980年后独生子女百分之99,1990年后百分之百,直到废除独生子女政策为止
浙江这边高考结束考驾驶本本那是最正常不过了
现在念大学的孩子那时国家还没放开二胎,家里都是两三个就有点扯了吧。
我爸独生子,我也是,我对象家光叔叔就四个,我真的想想就恐惧,真不喜欢那么多亲戚,人太多,人际关系就复杂了。连送他奶奶礼都有门学问(他送自己奶奶),毕竟孙辈太多啊,送多送少都有话头。我都无法想象啊,我给奶奶买东西都随便啊,我都不会在节日时特意送礼,平常觉得啥好她缺啥就直接买了送过去了。旁人送我奶奶的礼品,我也是拿了就吃,吃完了我再买呀。他家,那么多亲戚,两边,他们这辈有三十几个...好多好多人啊,我家这边两边孙辈加起来就四个...
江浙沪一带文化底蕴深厚,确实父母辈在家庭教育和思想开明方面普遍领先其他地区[点赞]
江苏独生子女是抓的最严的。我的同学99.99%是独生,91年生人。浙江稍微还松点
为什么八零九零后的独生子女上学也是没人接送的。那个年代人贩子也不少啊,很多失踪的孩子都是那个年代的。特别是九十年代,人口开始大流动了,而且大部分地区没有监控系统。
相对而言,江浙地区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比较彻底。至于说男孩女孩,真的都一样。现在不比古代,家里需要劳动力下地干活。再说,家里又没皇位让人继承,非得生到儿子不可。
城市一般独生子女多,但是独生子女成绩差的大有人在
我们东北独生女多的是啊
我家老大女孩20岁,老二男孩5岁,但当初生二胎我是坚决反对的,我跟她妈讲,我不喜欢我的3口之家再进来一个外人[呲牙笑]
我家就一个女儿,政策开放后,她身边的同学家一娃和二娃对半开了,三娃极个别。
我也是江苏的,高中的时候,一些子女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许,自己逼着自己往死里学,但就是考不好,想不开干傻事的好几个。
湖北武汉的,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现在有一个女儿,10岁,不打算要第二个,从小生活的环境,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所以没有觉得男女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觉得一定要二胎
正因为是独生女儿且家庭条件优越,造成所谓的“大龄剩女”比例也相对高。只不过其中不少是主动“剩”的……
开放二胎、鼓励三胎了,现在多子女的光荣
东北独生子女挺多的,小学一个班级34个人,30个独生子女,有两个家里两个孩子的给我们羡慕的
量变质变没有对错
我们这里就算不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女孩也是宠大的啊……
独生子女以后养老压力大
都这样的,独生子女du,分享点东西你看他可以不!?
我觉得山东独生子女最多吧[眯眼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