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县龙城街道林村,有一项相传5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是林村盒箩制作技艺。在非遗传承人林万谷手里,这项手工技艺从差点失传到逐渐恢复,遗失的盒箩款式逐渐复原。
今年59岁的林万谷是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16岁那年,他从父亲手里学习到编制盒箩的手艺后,一把刀、一双手,一编就是40多年。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林万谷:当时盒箩好卖,但是便宜,为维持生计,日夜赶工,要做到天亮。
夜以继日的编织,让林万谷练就了一双娴熟的双手。累积十年之功,从精通选竹到熟练编织盒箩,林万谷出品的盒箩外形精美、严丝合缝,受到不少人的喜爱。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林万谷:第一步就是学刮青,光这个都要学三年。最难的就是刮竹篾,要将刀磨到脚毛都能剃。
据介绍,制作盒箩需经取料、剖篾、刮篾、编织等10多项工序。盒箩的每个部位,对材料的宽扁、薄厚要求都不一样,不能有一丝马虎。在编织环节,由于盒箩构造复杂,编织时要时时度量尺寸,才能编得精美。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工匠的耐心和细致。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林万谷:编的时候要时不时量一下,如果不量,一路编下去的话,有可能造型向外扩张,这样就不好看了,所以是很讲技术的。
传统的盒箩用来装生活用品,逢年过节或者结婚、满月等喜庆日子则常被用来装礼品。特别是女儿出嫁时,母亲送出一对盒箩,寓意女儿的后辈都有东西挑,不会饿着。林万谷7、8岁那年,林村家家户户编盒箩,精美的盒箩还出口远销国外。随着时代发展,村里全职编织盒箩的人逐渐仅剩林万谷一家,而盒箩的款式和花色也逐渐失传,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才依稀记得。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林万谷:比如盒箩七件套,听人讲过,但是没见过。这些旧时七件套的配套是我自己下村去寻找回来的,找了十几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究,编织出了新的完整的盒箩七件套。
作为林村盒箩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林万谷一直在寻找失传的盒箩款式。如今,林万谷复原了好几个款式,不少人慕名而来,找他订做。尽管供不应求、销路不愁,但编织盒箩的人少了,林村盒箩还是有失传的危险。2018年,龙门县林村盒箩制作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5月,林万谷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才让盒箩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了保障。但盒箩编织是慢工出细活,林万谷夫妇做一个精美的小盒箩最快也得4天时间,如今的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对此,林万谷不免也有些着急,最终,他说服儿子学习盒箩,希望这份非遗技艺能够得到传承。林村盒箩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林万谷:教会他,起码这一代不会失传,只要能代代传下去就不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