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百问
总结两个方法,帮你对抗晚上的饥饿感。
对于正在减肥的我而言,夜晚简直就是意志力的“大考场”,管住嘴太难了!
要是能戒掉那些馋人的小零食,减肥之路或许就能顺遂不少。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我深入探究了“饿”的奥秘,这才发现,原来饥饿感也有“真假”之分。
先来说说真饿,它是身体发出的一种本能生理信号。
从生理层面剖析,当胃里的食物被消化得差不多时,胃就会开启收缩模式,这种收缩会刺激胃壁上的神经,产生神经冲动,随后通过迷走神经等传导通路传至大脑的下丘脑区域。
下丘脑里有专门感受饥饿的神经中枢,接收到信号后,饥饿感便油然而生。
所以,真饿是身体基于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实际需求而发出的信号。
而假饿,这其中的缘由可就复杂多了。
情绪因素堪称一大“幕后黑手”。
想象一下,当我们被焦虑的阴霾笼罩,或者被巨大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又或是陷入情绪的低谷时,身体内部就像一个被触发的“应激开关”,会分泌皮质醇等激素。
这些激素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恶魔”,肆意干扰着我们的食欲,让我们的脑海中无端地浮现出各种美食的画面,产生强烈的进食冲动。
可实际上呢,此时身体的能量储备或许还十分充足,根本不需要额外的食物补充。
习惯的“魔力”同样不可忽视。
有些人仿佛被生物钟设定好了一般,习惯在特定的时间进食,比如每天下午 3 点,雷打不动地要吃点零食。
一到这个时间点,哪怕身体还在有条不紊地消化着上一顿美餐,能量满满,毫无亏空之感,却依然会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而觉得嘴巴寂寞,好似急需食物来慰藉。
就如同许多家庭中常见的场景,看电视的时候,手和嘴就像被施了魔法,自动开启“零食模式”,薯片、坚果等各种零食成了看电视的“标配”。
长此以往,大脑就像是被训练有素的士兵,只要一接收到“看电视”的指令,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联想到吃东西,进而催生那种仿佛饥肠辘辘的感觉。
这种饥饿感,实则并非身体真正发出的“食物需求警报”,而是由特定行为模式长期塑造而成的一种心理上的进食渴望。
从神经学的视角来看,大脑的奖赏系统也在这一过程中“兴风作浪”。
当我们在看电视的惬意时光中享受美食时,大脑会像一个收到惊喜礼物的孩子,沉浸在愉悦的海洋里。
它会牢牢记住这种美食与娱乐相伴的愉悦组合,精心构建起一条多巴胺通道,如同一条充满诱惑的“美食之路”,不断驱使我们在相同的情境下重复这一行为,只为再次获取那份甜蜜的奖励,哪怕身体压根儿就不饿,也难以抵挡这种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
既然摸清了假饿的“套路”,对抗夜晚饥饿感也就有了应对之策。
我亲自试验了两种方法,效果显著。
第一种方法我称之为“先吃鸡蛋”。
当夜晚饥饿感来袭,心中对某种美食蠢蠢欲动时,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关卡”:先吃一颗水煮蛋。
别小看这颗水煮蛋,现煮的话最快也要 8 分钟。
在这 8 分钟里,如果是真饿,水煮蛋下肚后饥饿感会逐渐消散;要是假饿,这等待的时间足够让我冷静下来,倾听身体的真实诉求,好好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吃那些零食吗?一般情况下,吃完水煮蛋后,我对其他零食的渴望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种方法简单又实用,那就是“早睡早起”。
有时候,面对美食的诱惑实在难以招架,我就选择早早躺进被窝。
早睡不仅能避开夜宵的“陷阱”,还能早起把晚上没完成的任务放到精力充沛的早晨去做。
减少熬夜次数,夜晚饿了找东西吃的几率自然就降低了。
这两大方法就像是我减肥路上的“左膀右臂”,助我在与夜晚饥饿感的战斗中逐渐占据上风。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也正在为夜晚控制不住食欲而烦恼,不妨试试这两个方法,说不定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