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砸车事件,从最初的“无人区抢劫”,到警方通报中“误以为是丢失车辆”的解释,剧情反转之快令人咋舌。
9月27日,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消息,当时砸车的3人是因为在聊天群,看到有人发消息称当地有车辆丢失,他们3人误以为游客的车辆是丢失的车辆,才用砖块砸车!
9月28日,据新黄河消息,当地公安局通报,3人砸车是因为误将当事人车辆,认作朋友经济纠纷的车辆,在拦截车辆失败后,改用石块进行打击。最奇葩的事情来了,9月28日,在去查询上述通报已经无法查询了!当地部门回应:案件还在办理,后续会有最新的通报,这就说明之前的通报的内容有误。
即使三人真的是出于“找回丢失车辆”的目的,他们的行为也远远超出了合法范畴。在法治社会,任何纠纷都应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不是依靠私刑。即使怀疑他人偷车,也应该报警,由警方进行调查取证,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拦截车辆。
警方的迅速反应值得肯定,但通报中“误认车辆”的说法,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关键证据,例如聊天记录、车辆信息等,并未公开,这使得警方的解释难以取信于民。公众期待的是一个更透明、更详尽的调查结果,而不是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警方的回应,不仅要解决个案问题,更要回应公众对法治的期待,重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青海地广人稀,“无人区”的概念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人区”可以成为法治的盲区。恰恰相反,“无人区”更需要法治的保障,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安全。在一些地方,法治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普法教育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