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高速公路上的拥堵似乎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节日特色”。
今年国庆前夜,再次上演了“三小时不动,从9月堵到10月”的景象,网友们纷纷晒出堵车视频,调侃着“集体熄火休息”的无奈。
网友:昨天370公里开了7个半小时,差点累死高速上。
网友:653公里,开了11.11小时!
网友:好好好,今年跟你们拼了!
网友:好我准备好,不用在高速上解决。
网友:去年抢充电桩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网友:是时候出摊了!
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希望避开高峰,选择一个“聪明”的出行时间。
正如评论中提到的,有人选择9月30日晚上12点上高速,以为自己独具慧眼,结果发现“全是精蛋”。 每个人都试图通过“提前”或“错峰”来获得最佳出行体验,但这恰恰导致了集体性的拥堵。 因为当大家都认为某个时间段是最佳选择时,这个时间段就变成了新的高峰。
这种现象与“囚徒困境”的逻辑高度相似。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嫌疑人分别被审讯,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则因证据不足被轻判;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沉默,坦白者被释放,沉默者被重判;如果两人都坦白,则两人都被判刑。 理性来看,两人都保持沉默是最佳选择,但这需要双方绝对的信任。由于缺乏沟通和对对方选择的不可知,个体往往会选择坦白,以求自保,最终导致两人都陷入不利境地。
在高速拥堵中,每个出行者都像一个“囚徒”。 “错峰出行”如同“保持沉默”,“高峰出行”如同“坦白”。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错峰出行是整体最优解,但由于担心其他人选择高峰出行而自己被困在路上,最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提前”上高速,试图抢占先机,结果却导致集体性的拥堵,反而延长了出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