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图霸:两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霸主是谁?

知历史 2020-03-06 12:11:52

汉语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中最具有魅力与生机的瑰宝,而成语,更是汉语中浓缩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社会的思考、对生活的探索、对人生的表达,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思想的丰硕与智慧。

这篇文章中我们要介绍的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喻老》,现在用来比喻那些平常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的人,在沉默中积蓄自己的力量,然后等待时机,一下子做出非常优秀的事情,取得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而这个成语,也记载了两位不同时期的君王的政治传奇。

【楚庄王】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正处于晋国霸业衰败的时期,但是当时的楚国境遇也并非一帆风顺,楚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在楚庄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12年时,晋国卿大夫赵盾帅兵突袭楚国边界的附庸国蔡国,蔡国向楚国发出了请求救援的信息,楚庄王却视而不见,在蔡国抵抗不住晋国的猛烈攻击而国破人亡之际,楚王宫中依然欢声笑语,歌舞享乐依旧。

楚庄王三年,楚国发生大饥荒,敌人同样没有放过这个进攻楚国的大好时机,许多部族的军队开始侵扰楚国的边境,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趁机造反。不到三年时间,楚国各地纷纷告急,天灾人祸的紧张氛围在楚国大面积地弥漫开来。

而此时的楚王,依然躲在琼楼玉宇之中,每日饮酒作乐,不问世事,甚至扬言要杀掉那些报告军情、进谏忠言的大臣。

当时任右司马的伍举对国家的灾难、楚王的不作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没有直白地告诉楚王应该怎样去做,而是采取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让楚王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他问楚王,说是南方的山上一直停着一只鸟,这只鸟非常奇怪,它长着翅膀,却从不飞翔,它有着鸣叫的能力,却从来不张口,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想了想,回答道,这只鸟平日里不飞,但它飞的时候便会直上云霄;这只鸟虽然从来不鸣叫,但等它鸣叫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会震惊于它的声音。

此后不到半年,楚庄王展现出了他惊人的政治与军事能力,听取朝政、废除奸臣、颁布新政、帅兵伐齐、汇合诸侯,称霸天下。

【齐威王】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第四任君主,凭借善于纳谏、善用贤人、励精图治的政治素养名垂千古。他在位时期,针对国家中卿大夫权利过大、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强大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重修法律、重用贤臣、赏罚分明,最终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

但如同楚庄王,齐威王也是一个贪图享乐,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的人。他虽然拥有不少的政治成就,这除了得益于他自己天生的政治能力以外,也与他善于纳谏有关,仿佛每次在他要沉溺在享乐之中时,就会有贤臣点醒他,从而走上励精图治的道路。

齐威王二年时,他接受了邹忌借弹琴的道理指出的只有君王和臣民的政策一致,才能使国家走上富强的谏言,在酒色歌舞中幡然醒悟;齐威王六年时,他再次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足足靡费了三年,又在一名姬妾的提醒下痛改前非。

在他招来的贤士中,有一位擅长辩论、聪慧过人的大臣叫做淳于髡。淳于髡虽然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但他有着过人的口才,多次出使诸侯国却从未受到屈辱。他在齐威王刚刚执政,暴露了喜好美色与饮酒的品性、荒废了政事、国家危在旦夕之时,借用了伍举进谏楚庄王的故事,同样问了关于那只“不飞不鸣的鸟”的问题。齐威王大概对这个隐语同样了解,于是他回答了与楚庄王相同的答案。从此以后,整顿官员、奖惩分明、出兵讨伐反叛的诸侯国,夺回了属于齐国的土地,声震中原。

【结语】

一个成语,两任君王,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自出现以来仿佛就伴随着积蓄力量、善于纳谏、善用贤臣的美好品格。而又有多少平凡的人因为这个不平凡的成语而受益终身。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哗众取宠,只会在静默中积蓄自己的力量,静待时机,最终抓住机会成为那只一鸣惊人的鸟,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而从这两个历史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恰当的语言与表达能力是多么重要,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动人的话语未必需要多么响亮的宣誓,它拥有的是触动人心的力量。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