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6月15日签署《东方联盟管道建设令》,标志着这条横跨中俄蒙三国的能源大动脉取得突破性进展。普京自2012年提出的战略构想,在经历12年博弈后终于迎来收官时刻——随着蒙古国放弃每千立方米12美元的高昂过路费要求,这条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的管道仅剩中国对天然气价格的最终拍板。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量从每年2000亿立方米锐减至600亿立方米,欧洲市场份额从45%暴跌至15%。这迫使俄能源战略全面东移,中俄能源贸易额随之从2014年的368亿美元跃升至的1980亿美元,其中天然气占比从18%提升至42%。
作为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设计全长2600公里,其中蒙古段“东方联盟”占960公里。相比2019年投产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新线路运输成本可降低27%,能将俄对华供气能力提升至每年980亿立方米,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5%。
中俄围绕气价展开的拉锯战,实为能源定价权的深层较量。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俄方当前对华供气价格为每千立方米297美元,较欧洲长期协议价高出23%。中方要求将价格降至250美元以匹配中亚气源,这与俄方340美元的成本价形成僵持。
蒙古国的态度转变成为破局关键。这个GDP仅180亿美元的国家,原计划通过收取过路费每年创收6亿美元,相当于财政收入的12%。但在俄方威胁改道哈萨克斯坦后,蒙古最终妥协至每千立方米4.5美元,降幅达62.5%。
对中国而言,这条管道意味着多重安全保障。它能将中亚、俄罗斯、缅甸三大气源连接成网,使东北亚天然气调配能力提升40%。更关键的是,当台海局势紧张时,陆上管道相比海上LNG运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蒙古国则期待借此破解发展困局。该国83%的燃油依赖进口,管道建成后每年可获得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足以满足全国150%的能源需求。俄方承诺的5亿美元基建投资,还将创造2.3万个就业岗位。
7月1日,中俄能源谈判代表将在北京进行最终磋商。知情人士透露,俄方可能接受280美元的折中价,但要求签订25年超长期合同。
当普京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重申“东方战略”时,全球能源市场正屏息等待中国的决定。这条穿越蒙古草原的钢铁巨龙,或将重塑欧亚大陆的能源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