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三河市近日上演的"三色禁令"闹剧,将城市治理中权力越界的痼疾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在这场以"城市美学"为名的运动中,蜜雪冰城被迫更换标志性红底招牌,无名殡葬店被勒令撤下蓝色牌匾,甚至未出台的行政文件竟成为执法的"尚方宝剑"。这看似荒诞的行政指令,实则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权力惯性。
一、行政任性背后的法治悖论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五条,设定行政许可应当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而《广告法》亦未赋予行政机关干涉广告主自主选择颜色的权力。三河市城管部门以未正式发布的文件为依据实施整改,已构成程序违法。更吊诡的是,即便参照其引用的《管理导则》,蜜雪冰城作为国内连锁品牌本应豁免,执法部门却选择性执行规则,暴露出行政决策的随意性。这种"运动式治理"不仅违反"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行政原则,更形成对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伤害。
二、"统一美学"的经济代价与社会成本
在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关键期,政府本应着力营造宽松营商环境。但三河市的行政指令直接导致商户承担数千元改造成本与停业损失,这与中央"六稳六保"政策背道而驰。统计显示,中小微企业平均更换招牌需支出3000-8000元,这对刚经历三年疫情冲击的实体商户无异于雪上加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政干预往往伴随权力寻租空间,某地曾曝出"指定广告公司"收取高额设计费的腐败案例。
三、城市治理的现代性困境
从上海"清明风"招牌到沧州"黑底白字街",近年频现的审美争议暴露出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层矛盾。住建部《城市户外广告设施技术标准》明确要求尊重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但某些地方仍将"统一规整"等同于现代化。这种治理思维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思维的延续,忽视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本质。日本东京秋叶原的霓虹景观、香港旺角的招牌森林,恰恰证明多元共生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四、重构政商关系的破局之道
破解困局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行政程序立法,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落到实处,建立决策前商户听证制度;另一方面应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除确需管控的文物保护区域外,允许市场主体自由创新。深圳2023年推出的"招牌设置指引2.0版"值得借鉴,该政策通过划定历史文化、商业创新等特色街区,既保持城市肌理又激发商业活力。
当十岁孩童质疑统一招牌的审美时,实则在叩问城市治理的本质。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整齐划一的视觉表象,而在于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与包容。那些承载着市井烟火的个性招牌,正是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治理者需要明白:真正的城市美学,永远生长在权力克制与权利舒展的平衡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