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钻石”斯科拉在今年的世界杯赛场上大杀四方,点燃了许多球迷的青春记忆,也抛给了中男篮一个“世界迷题”——为什么中国大球类项目总是不行?
斯科拉的CBA之旅结束了,下个赛季我们已经看不到“老钻石”在CBA赛场上的风采,作为中国球迷,我并不遗憾只是祝福!因为我们的联赛并没有让斯科拉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还记得上海球迷是如何批评他的吗?嗯,在我们的联赛里斯科拉真的表现一般,但是在国际赛场上,在换了队友之后,我哭了…
面对临别,斯科拉接受了杨毅的专访,谈到了CBA这个他效力的联赛,谈到了有无数支持他喜欢他的中国球迷也谈到了中国篮球。
在斯科拉看来,中国篮球之所以发展停滞不前是缺少竞争力,因为CBA的外援限制,让很多国内球员领着巨额的工资却没有前进的动力。因为他们的工作机会太多了,因为外部的竞争压力太少了。并以当年西班牙开放外援政策后国内篮球水平不降反升为论据阐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他强调:一支国家队不需要200名打的还不错的球员,而是需要12名最好的球员。
这段访谈在国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我同意他的“竞争力”说法,但是抱歉,我不认同他的“外援制度畅想”。
杨毅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过一个观点:
你是羊,你敢养狼?如果联赛真开放外援限制,你信不信联赛里绝大多数上场位置和时间都会被外援吃掉?如果没有限制,你信不信有的CBA球队会出现场上五个人都是外援甚至所有球员都是外援的奇景?现实地说,CBA联赛20支球队,本土运动员300人,能顶住外援冲击,保住位置的,不超过10%——超不过30人。羊全被吃光了,CBA纯粹变成外援的舞台,你觉得这能提升国家队的战斗力吗?
我挺认同这个观点的,虽然把国内球员比作羊有点残酷,但事实就是这样!
周琦年薪2000万,约合281万美元,下赛季NBA老将底薪是110万美元,隆多是两年底薪签的湖人,霍华德是256万美元,考利斯坦是200万美元,奎因-库克300万,杰拉德-格林底薪,里弗斯底薪,法里德、香波特至今无人问津,那么请问这些人要是一股涌入CBA,国内球员还有出场的机会吗?甚至到国外也无人问津。
西班牙当年开放外援政策确实算成功,不仅仅培养了本土球员,更是让他们的联赛成为了继NBA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舞台。但是有一点我们得清楚,其实不仅仅是西班牙,当年还有很多欧洲联赛的水平也不低,比如意大利、土耳其、俄罗斯等,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的本土球员无法在西甲立足,可以很轻松地去附近的欧洲联赛球队锻炼,以此作为他们的“竞争”方式。
我们呢?据我了解,除了CBA以外隔壁最好的就是菲律宾联赛了,一旦我们本土球员根本在联赛中混不到位置,隔壁联赛又差,请问还有人愿意投入到篮球运动中吗?再者如CBA的青训还能开展吗?说难听点,那种青训到时候就会显得多此一举了。你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对,青训培养的人到最后压根用不上,培养干嘛呢?CBA老板们也不是慈善家啊?哪怕他们很爱国,长久下去也不是事啊?那可是需要钱来投入的!
所以到最后,连青训这块都衔接不上了,我们的篮球是进步还是退步呢?西班牙之所以敢开放外援政策的原因很简单,本土球员打不上球可以去附近的联赛打,和他们的球员竞争,他们的运动员可以抱着一种“大不了和隔壁抢饭碗”的态度而继续自己的篮球事业、继续自己的青训培养(即便不在自己本土打球,培养的人也是有回报的)。那是一种“输入竞争模式”和“输出竞争模式”并存的篮球大环境,而我们则不行,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只有“输入”没有“输出”!
这是一种“不对等”的竞争模式!无法维持正常的“收支平衡”!斯科拉说我们的联赛很棒,我们很有钱(在这点上其实我不怎么骄傲…)但就是因为我们太有钱了,所以这种不平衡关系会愈发放大。
曾经篮协官员、体育总局训练局党委书记、副局长胡加时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注册球员只有1000人,虽然大家很喜欢篮球,业余市场很火爆,但专业篮球方面还需要长远发展。”
这句话被网友“辟谣”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1000人太夸张了,一个联赛都几百人了,还有CUBA等各级别联赛,怎么都不可能只有1000人注册。我今天不探究这个数字的真假,因为我猜也确实不可能1000人,但是有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注册人数确实不多,我们的内部竞争环境确实不激烈。
截至2018年最新的统计,西班牙人口4672万,但他们2013年的注册篮球运动员数量是43.5万,每107人里面就有一个注册人员;希腊总人口是1073万,他们2013年的注册篮球运动员数量是27.2万,每40人左右就有一个专业的篮球注册运动员。注意了,这还是以去年的人口统计对比2013年的注册数量。【其实我挺好奇的,他们怎么会比例那么高?该不会注册就有钱拿吧?邀请一个又有奖励X元?还可以发展下线的?】
我们虽然不太可能只有1000人,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的比例远不及他们。很多球迷在网上敲键盘的时候总会问:为什么14亿人口里面找不出12个打篮球的?
我来告诉你,原因是我们爱篮球的很多,但从事篮球运动的太少。
是的,我们的内部竞争都没有何况外部竞争呢?我们的发展阶段性问题出在中下部而不是上部。我们虽然业余时候三五成群地组织去打篮球,但我们都不是注册球员,可能你不错,可能你有潜力,但用个不太好听的词形容你就是个“野鸡”…
很多人常常抱怨:我就是缺一个伯乐。虽然我也经常这么认为…但“伯乐们”也没那么闲天天去青少年宫、各野球场找“千里马”啊?怎么的“外卖文化”越来越被国人接受了,伯乐也想点“外卖”了?你要成为“千里马”首先你得走两步看看啊?你那躺着谁知道你是“千里马”还是“骡子”?嗯,我们的环境就是如此,可能“千里马”真的不少,但是我们连上去走两步看看的机会都没有。
假设胡加时局长说的数字乘以10倍甚至100倍,我们也就10万人(不可能再多了,曾经老家一个了解这方面数据的教练告诉我那个70万人口的县城只有4个还是6个注册专业篮球运动员。时间有点久了忘了,不过羽毛球是真的很多),相比于西班牙、希腊来说,我们的“竞争上岗”压力真的太小太小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确实缺少竞争力,但是我们缺的不是国际竞争力不是外部竞争力,首先我们要有内部竞争力!
总结:从青训阶段开始竞争,以“收支平衡”为目的开放外援斯科拉的建议或许没错,但他只是站在一位球员、一位外援的角度看待问题。他忽略了我最重要的观点:“收支平衡”!也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其实篮球市场和贸易市场是一个道理,我们开放“贸易市场”让外援进来很容易,可是我们寻求新的“贸易市场”想要让我们的球员走出去却难如登天。没有办法做到“进出口平衡”的经济市场是畸形的。这带来的后果就是青训阶层人员基数越来越少、越培养越没人搭理。卖不出去,自己人又不要,我登记注册、从事篮球运动干嘛?合着真的注册了有钱拿?邀请一位还能拿奖励不成?下部断层了,CBA市场最终会被外援全部占领,这是一个死胡同。
我们之所以无法找到新的“输出市场”原因是因为第一,高级市场进不去;第二,同级市场或稍低级市场出不起。
如果把世界篮球各个联赛划分层级的话,NBA一定是排在第一的,ACB(西班牙甲级篮球联赛)第二,欧洲其他联赛第三,CBA或欧洲稍逊色点的联赛第四,第五、第六空一档,菲律宾等其他亚洲联赛第七甚至只有第八…这里面一、二、三档次你进不去,第四档全被外援占领,五六七没这型号,你去第八?我们青训培养出来的职业球员就去第八档?
所以,我们首先得建立自己内部的竞争力,在保证了内部竞争力的同时才有资格开放外部竞争力。而且我们可以被自己的市场“淘汰”,但你要保证我们的球员被自己“淘汰”后有一个落脚点,有同等级或者稍稍差一点的联赛去提高去竞争,否则“烂自己碗里”?
我们不是不开放外援,而是我们的情况、我们身处的(外界)环境不容我们开放外援。其实我觉得斯科拉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要的不是200个还不错的球员,我们要的是12名最好的球员。而现实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以及外界环境就注定我们只能有“200个还不错的球员”。
这真的是开放外援政策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