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高分作文,大可不用看红楼。因为出题人也是不看的

林龙海光 2022-06-22 17:02:01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了,很受大家的关注,因为也就这题了,我们还会一点。

全国甲卷,是红楼入题。

考卷上来,先搞一大段红楼梦。

当然不是要你研究红楼,这只是一段材料,重要的其实是第二段的一句话,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应试教育里面,这根本不算什么开放题目,要你写的方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移用、借鉴、创新三种行为。

材料里有一句不同的艺术效果,当然可以写,但实在太过勉强。

还是回到移用、借鉴、创新,比较容易应试。

这其实可写的东西也多。结合到实际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走跟自己情况结合的特色之路。

问题是,这材料拿出来,它合理吗?

红楼入题,当然很有意思。

毕竟名著,多有范儿,挺显出题人的档次。

事实上,题目一出来,也确实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们的追捧。

说什么中国美学,说什么传统文化,说名著,说高考改革。

在滂湃新闻的采访里,复旦王教授狠狠夸了一顿红楼入题,但他半字不提移用、借鉴、创新,反而一个劲地提“明显不好拿高分的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点,哪怕被网友骂这作文跟“古典园林文化”有个屁的关系……

为什么?

因为这段材料真的跟创新没有关系。

宝玉公子前一程才刚刚说完刻今不如雕古,才刚刚题完一句“曲径通幽处”。

“沁芳”怎么可能就好在创新呢。

真要说好,也只能说应景,应情。

再说了,之所以题个沁芳,还不好说是不是因为宝玉公子心里的黛玉妹妹刚刚回府呢。

王教授心里估计也明白,出题人是要引导写移用、借鉴、创新,但不行呀,你写创新,跟红楼这段材料就不搭了。反而是不同的艺术效果,可能跟这段材料相关性还大一些。

真要结合材料,胆大的应该怎么写?

写门客们如何放水衬托主家公子;

写贾政,吾儿还可以,但吾不说,吾养了一群门客来说;

写要揣摩上意,要承沐皇恩,所以不能翼然,不好泄玉;

这样还有意思一些。

总之不管写啥,用这段材料写创新……曹公得掀棺材板。

红学会副会长,也只是说了一句“考了又好像没考”。

因为他们可能也有察觉,这材料,跟创新,有尼玛的关系呢。

但专家们不说出来。

所以才是专家吧。

专家们不说,未必大家都不说。

因为红楼……

虽然虽然出题人不看,但可能真的,还会有一些人去看。

用一段毫无关系的材料,引导着去写创新,这其实就是引导着高考生们去瞎扯。

想想看,几百万的考生用宝玉题对额的材料去写创新,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对基层教师来说,看到一些问题,说还是不说,又该如何说,向谁说。

是引导学生闭眼装作没问题,蒙头继续写创新,还是引导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真实、清楚的认知?

这些问题,反而比这个作文题目更加有现实意义。

做学问的人都要维护学问的面子,不好去说真话。

只有一些平民百姓、底层教师,真实知道自己仍有上升空间,还有初心愿意研究些学问,觉察到题目有些问题,却也只能一脸茫然。

话就到这。另外告诉那些还没高考过的朋友,真不用太过担心会有什么很难的作文题,要写个高分作文,真不需要看红楼。

因为出题人大概也不看的。

真要看了,说不定反而出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