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视频,山东39岁的胡晓文老师火了——中国美院毕业的高材生,本该画画喝茶的“文艺女青年”,却活成了“购物狂魔”:厨房堆着几千个锅碗瓢盆,柜子里塞着40多个各有“用途”的杯子,6个烧水壶、上百件工艺品挤得家里像仓库,连专业收纳师都直摇头“真干不了”。

丈夫铁兜拍视频吐槽“敢怒不敢言”,网友却吵翻了:“这是败家!”“有钱爱买咋了?”

胡老师的购物逻辑,听着荒诞却“有理有据”:买玻璃杯是为了看绿茶立起来的样子,买不同杯子是为了区分果汁、牛奶、碳酸饮料,买烧水壶要分小容量、大容量、养生壶……可当镜头扫过满桌满柜的同类物品,连她自己都承认“很多东西一次没用过”。

这哪是“精致生活”?

分明是典型的“购物成瘾”——参考心理学定义,购物成瘾是无法抗拒的购买冲动,即便知道影响生活仍持续,核心是通过购物过程获取快感,而非满足实际需求。

她的“瘾”从何而来?

作为美术生,对美的敏感本是优势,但过度放大“审美需求”就成了陷阱。

心理学研究指出,购物成瘾常与情绪调节有关:有人用购物缓解焦虑,有人用囤积填补空虚,还有人通过“拥有”获得安全感。

胡老师提到“买顺眼的东西能让自己舒心”,恰恰暴露了这种心理——购物成了她对抗生活单调、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式。

就像北京独居老太用快递包裹填补孤独(参考摘要6),胡老师的“疯狂”背后,或许藏着对“被看见”“被认可”的深层渴望。

铁兜的无奈最戳心:“一遍遍让她别买了,她不听;她自己赚钱,我没法硬拦。”网友骂“败家”,却忽略了一个关键:购物成瘾是行为障碍,不是单纯“任性”。

数据显示,约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购物成瘾,女性比例更高,多因家庭、工作双重压力找不到出口,才把购物当“情绪解药”。

胡老师的“不管收拾”“买了不用”,正是成瘾的典型表现——快感在下单瞬间就结束了,留下的只有堆积的物品和更强烈的空虚。

更扎心的是,家人的“敢怒不敢言”反而可能加剧成瘾。

心理学研究发现,成瘾者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理解和支持。

就像小蕾用水晶填补自卑(参考摘要5),胡老师的购物或许是在“用物质证明自己”。

如果铁兜能放下“评理”的心态,和她聊聊“买这些真的开心吗?”“家里乱了你难受吗?”,或许比拍视频吐槽更有效。
毕竟,收纳师说“换大房子多打柜子”只是治标,真正要治的,是她心里那个“填不满的洞”。
狂欢与反思:我们离“购物成瘾”有多远?网友的争议很真实:一边觉得“太能买”,一边又忍不住想“她自己赚钱,关别人什么事?”。
这恰恰反映了消费主义时代的矛盾——我们鼓励“想买就买”的自由,却忽视了“过度消费”的边界。
胡老师的故事不是个例:有人为买新款包刷爆信用卡,有人为凑满减囤一年用不完的日用品,有人像北京老太一样用快递堆出“安全感”(参考摘要6)。
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把“购物”当成了情感寄托,而非满足需求的工具。
我想说:喜欢购物不是错,但“失控”的购物一定有问题。
胡老师的“败家”不该被简单批判,而该被警惕——当“买”成了唯一的快乐来源,当“拥有”成了自我价值的证明,我们离“成瘾”可能只差一次“忍不住”。
最后想对胡老师和类似的朋友说:真正的“舒心”,从来不在堆积的物品里,而在收拾好的房间、家人的笑脸,和自己内心的平静。
如果购物让你累了,不妨试试放下手机,和丈夫一起整理一个角落,或者捡起画笔——毕竟,你可是能画出高雅艺术的人啊。
(注:文中案例源自网络公开信息,旨在探讨社会现象,不针对具体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