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在授课
“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自信从何而来?如何弘扬红色文化?”
3月26日,中国晚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周建平博士,应邀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师生党员等听众共48人,作了题为《红色文化的力量》的专题讲座。
周建平博士以斯诺▪埃德加的《红星照耀中国》、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切入口,聚焦文化力量、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维度,探讨红色文化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红色文化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物质力量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量。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这些长篇小说与诞生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经典作品,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红色文学经典”。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周建平认为,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伤害。
早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
这种自信的回归,是从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到朝鲜战场上战胜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纠集的十多国军队,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我国政府恢复在联合国成员国和常任理事国席位;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再到进入新时代,2021年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中国女排摘取第一块世界杯金牌,到我国成为体育强国,成功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等等很多方面,一步步跨越,一次次胜利中,积淀了恢复自信的基础、底气。
如何弘扬红色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正是这样的动力源泉。通过传承革命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革命精神与优良传统,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体现。这些精神鼓励人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红色文化讲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正是这些记忆的载体,通过讲述先烈故事,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一批佳作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战狼》《跨过鸭绿江》《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上甘岭》等,无不让人们感受到了高质量红色文化的力量。
如何精心打造高质量的红色文化精品,塑造好人物形象,讲好红色故事?周建平提出四点突破:一是文化自信新高度,二是演绎故事新维度,三是艺术凝练精纯度,四是科艺融合创新度。
听众表示,周建平“把理论变成讲故事,用故事承载思想,用思想激发情怀”的演讲方式,体现深厚扎实的研究,秉承田野调查的学风,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独特表述,热血沸腾、激情涌动,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周建平的讲座,对于帮助大家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内在品格,把握红色文化发展的思想根基、持久动力、价值基础、精神底蕴,更为全面系统认知与传承红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 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