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7版《红楼梦》众多精彩场景中,有一幕戏让主演邓婕时隔30年后依然心有余悸。每当提起这场戏,她都会摇着头说:"真的没必要拍那么多条,太可怕了。
这是什么样的戏,能让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老演员,至今回想起来都心惊胆战?
没错,就是"凤姐之死"那场戏。
那一天,摄制组选在哈尔滨一处野生动物保护区取景。北国的寒冬,即便是白天,温度也低至零下二三十度。可王熙凤死时的戏份不等人,必须在这样的极寒天气下完成拍摄。
画面中需要呈现的是:气绝身亡的王熙凤被狱卒从狱中以草席裹出,两人拖着她的尸体,草草掩埋于漫天大雪之中。
这本该是王熙凤戏份的终章,却成了邓婕演艺生涯中最难忘的噩梦。
"当时真的很冷,连摄像机都结了厚厚一层霜。"摄影师李耀宗回忆道。为了保护设备,他们不得不用厚厚的毛巾包裹着摄像机拍摄。
可是演员呢?邓婕只穿着单薄的衣裤,被裹在一条破旧的草席里,任由人拖着在冰天雪地中来回走动。
一条、两条、三条。。。枯枝败草不断划过脸庞,她只能强忍着疼痛紧闭双眼。从近景到远景,一遍又一遍,直到拍摄第八条时,邓婕已经被冻得脸色惨白,气息奄奄。
此时的她,倒真像极了已经死去的王熙凤。
最讽刺的是,这场戏原本是要用替身的。但新上任的导演东方闻樱(在剧中饰演贾探春)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决定让邓婕亲自上阵。
更要命的是,这场戏还要配上《聪明累》这首歌,可当时歌还没创作出来,没人知道时长几何。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画面,他们只能不断重复拍摄。
就这样,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邓婕被反复拖行了数里地。这哪里是在拍戏?简直是在用生命在演绎王熙凤的结局。
不得不说,最终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确实震撼人心:冰天雪地中,曾经雍容华贵的凤姐,此刻却如同一具无人问津的尸体,被随意拖行掩埋。
配上《聪明累》悲凉的旋律,昔日种种荣华富贵,终究成了一场空。
但这样的艺术效果,真的值得用演员的健康去换取吗?这个问题,或许就是邓婕30年来始终无法释怀的原因吧。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能理解,为什么邓婕会说"真的没必要拍那么多条"了?这不仅仅是一句抱怨,更是一位艺术工作者用生命积累后的深刻感悟。
说起邓婕能演王熙凤,说实话,在当年还真没几个人看好。
你说这事儿多尴尬,一个年纪偏大、个子矮矮、皮肤还黑黑的南方演员,跟王熙凤那个雍容华贵、气场十足的角色也差太多了吧?当时剧组里都在传,这王熙凤的人选肯定会在乐韵和周月之间产生,邓婕?顶多就是个打酱油的命。
最扎心的是,摄像师李耀宗甚至当着邓婕的面说:"你还是要有点自知之明,别跟乐韵比了,别浪费时间。
当时的邓婕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寻思着要不演个平儿算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扶林导演说了一句话,就五个字:"要敢于争取。
"就这么简单的五个字,却给了邓婕一剂强心针。
你说这事儿多奇妙,人生的转折点有时候就是这么突然。邓婕一下子来了劲儿,别人准备一场戏,她准备五场!什么刘姥姥进府啊,黛玉进府啊,大闹宁国府啊,协理宁国府啊,海棠诗社啊,连带着平儿的戏一起,整整六个小品她都准备得妥妥的。
没人给她搭戏?没关系!大不了去圆明园,对着石头表演呗!每天抱着剧本琢磨,一遍遍分析角色,反复演练小品,那股子拼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这不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嘛!乐韵因为认识了罗烈,跑去香港发展了。周月看到邓婕在镜头前的表现,觉得自己还真比不上,主动退出了竞争。
这不就给邓婕敲开了一扇门吗?
谁能想到,当初那个"没人看好"的邓婕,最后不仅成功出演了王熙凤,还成了87版《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获得"飞天奖"的演员。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特别像那句老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说起邓婕是怎么把王熙凤这个角色演活的,那可真是拼出来的。
你以为拿到角色就万事大吉了?那可不!邓婕深知这戏来之不易,每一场戏都像打仗一样,要有万全准备。
先说王熙凤的出场戏。这可是重中之重,必须一鸣惊人啊!邓婕可是绞尽脑汁想破了头,最后灵光一闪,干脆用戏曲的小碎步来展现王熙凤的风姿。
这一招妙啊,立马就把凤姐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再说"毒设相思局"那场戏。这可难坏邓婕了,你说她一个现代人,哪懂古人怎么调情啊?再加上那会儿思想还挺保守的。
但你瞧瞧邓婕多拼,在王扶林导演的指导下,一点都不扭扭捏捏,撒开来就演!这股子魄力,不得不服。
最绝的是她演"第一次见刘姥姥"那场戏。要知道,凤姐那个"正欲起身,犹未起身"的贵妇人派头可不好拿捏。
邓婕愣是跑去看了不知道多少电影,从郝思嘉到慈禧太后,就为了找那个感觉。
就连"协理宁国府"那场戏,现场突然冒出一堆虫子,换别人早就崩溃了。可邓婕硬是稳住情绪,继续演,斗志昂扬地把戏给拿下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什么?是她那股子钻研劲儿。每天抱着剧本琢磨,连在圆明园对着石头演戏都不觉得傻。别人演一遍,她能演十遍。
就这样,一点一点把王熙凤的精髓给吃透了。
你说这样的演员能不成功吗?从最开始那个"没人看好"的邓婕,到后来那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凤姐",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用实打实的努力换来的。
网上不是流行一句话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邓婕把王熙凤演活了,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着这股子痴劲儿和拼劲儿。
就冲这份认真劲儿,就冲这股子钻研劲儿,你说,她不配演王熙凤谁配?现在的年轻演员要是能有邓婕这么拼,那演艺圈也不至于老被人说演技不行了。
说到"凤姐之死"这场戏的幕后,还真有不少戏剧性的转折。
当时《红楼梦》已经快拍完了,王扶林导演忙着做后期制作,就把最后几场戏交给了东方闻樱。没听过这个名字?她就是剧里演贾探春的那位,之前是场记,这会儿对导演这活儿跃跃欲试。
说起来这事儿还挺有意思。本来按王扶林的意思,这场戏是要用替身的。摄影师李耀宗的想法也很简单:拍个全景,找个假人往草席里一裹,反正远远看着也看不清是谁,观众心里知道是王熙凤就得了。
可你猜怎么着?
东方闻樱这个新导演,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觉得既然王导把戏交给自己了,那就得拍出点名堂来。她琢磨着,光用远景多没意思啊,得把近景远景都拍了,这样才有震撼力。
更要命的是啥?这场戏还得配上《聪明累》这首歌。问题是,这歌当时还没创作出来呢!谁也不知道这歌最后能有多长。
那咋办?只能多拍点素材,宁可备多不备少。
就这样,原本说好用替身的戏,变成了邓婕真人上阵。原本打算拍个全景就完事的戏,硬是拍了八条。
你说这事儿闹得,邓婕自己都不好意思开口说用替身。毕竟新导演这么上心,这么追求完美,她能说啥?
这可能就是年轻导演的通病:总想把事情做到极致,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才让这场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说实话,30多年过去了,87版《红楼梦》为啥还能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像"凤姐之死"这样的戏,每一帧都是实打实拍出来的。
你看现在的电视剧,替身、特效、假场景,那叫一个花样百出。下雪戏?绿幕一拉,特效一加,零下二三十度?开玩笑,空调都给你调好了。
但87版《红楼梦》就是干!不服不行。你看邓婕,硬是顶着极寒,穿着单衣单裤,被拖行了八遍。
再配上那首《聪明累》,画面里是凄凉的雪地,曾经呼风唤雨的凤姐,到头来不过是一具被草席裹着的尸体。往昔的荣华富贵,都成了一声叹息。
所以邓婕最后能拿到"飞天奖",真不是偶然。这份奖,是她用命换来的。这也是为什么30年后,观众提起王熙凤,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邓婕。
现在邓婕说"真没必要拍那么多遍",但恰恰是这种不计代价的付出,才成就了这部经典。这就是老戏骨的可贵之处,他们在乎的不是付出多少,而是作品能留下什么。
真要说起来,87版《红楼梦》能成为经典,不就是因为有太多像邓婕这样,拿命在拼的演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