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名刽子手,斩首400人家财万贯,最终凄凉到绝户终老

瑛悦谈历史 2024-09-10 21:12:55

在中国有着许多门古老的职业,但却少有像这样一门古老、特殊而可怖的职业,其实莫说是中国,放眼全世界各国都曾有无数人就职于这一职业,而他们的一生无时无刻都伴随着死亡的阴影。

这便是刽子手,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区,杀人都是滔天的大罪,而他们的本职工作,便是杀人,以至于刽子手这个词从来就带着无可抹去的贬义,通常被人形容那些作恶多端、屠戮百姓的人。

而实际上,这一行业中的门道远比外人想象得要多,直到晚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前,他们在中国活跃了几百年,从学徒到刑场再到杀人无数,这一路究竟是如何走来的?

中国的最后一名刽子手名为邓海山,在清朝末年,他作为这个职业最后的传人,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屠刀,在满手血腥后,他的晚年也如同被诅咒了一样分外凄凉,从他的身上,我们或许能对这个神秘的行业窥见一二。

人类自相残杀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正儿八经建立律法、制定刑罚要到夏朝的禹刑,而后周朝订立九刑,而催生刽子手这门职业,大概是在秦代时期。

自商鞅变法以后,大秦帝国便进入了一个由律令全面接管的时代,一切都要受法律管辖,即便皇帝也不例外,若是有人触犯死刑,便应当先论罪,再有专门的人员来执行,于是刽子手应运而生。

秦朝的刽子手只是政府下的一个小吏,而且国家严刑峻法,他们的待遇只能算是一般,而且在发展初期,也还没有出现完善的系统。

一直延续到汉代,高祖刘邦全面废除了前朝的法家理念,刽子手们纷纷活跃起来,行业内也出现了各种规矩门道,比如一直延续下去的“收黑钱”。

往往被打上死刑烙印的犯人是谁也救不了的,可死也有许多种死法,砍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的颈椎骨还是较硬的,若是换成一般人来下刀,恐怕要砍好些次才能砍断,那么毫无疑问犯人就会遭受莫大的痛苦。

而如果是老刽子手,力大、刀准,一眨眼的功夫便能结果性命,犯人的家人、朋友若是希望他少受折磨,便需塞点钱给刽子手,也算是尽自己所能坐的最后一点事情。

到了隋朝初年,或许是杨坚觉得这个职业实在不讨喜,便直接废除了,但这么长时间以来早就成了惯性,短命的隋朝刚一灭亡,唐初的时候,刽子手们又重新出现在了众人面前,而且愈发活跃。

自此以后,直到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崩溃之前,刽子手都长期伴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成为了“三百六十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门类,不过在实际中,刽子手的经历远远不止“手起刀落、砍下人头”那么简单。

验尸的仵作、缝尸的二皮匠、做寿品的扎纸匠,以及行刑的刽子手,在从前被统称为“四小阴门”,所谓“刽子手的刀,仵作的眼睛,扎纸人的手艺,二皮匠的针线”,因为他们都是与死人打交道的,所以一向被看作阴气极重,寻常人避之而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此类职业基本都是代代相传的,如同今天的丧葬行业一般,大抵都是父亲传儿子,毕竟外行人难入此门。

不过刽子手也是一把铁饭碗,在战乱中、朝代更迭之时,曾经的皇帝、达官显贵、平民百姓几乎都要遭殃,而刽子手则不同,因为不论是谁掌权,该杀人还是要杀人,那么就必须要用到这帮“专业人士”。

而在少数情况下,一些家境极为贫寒、无可奈何的人也会走入这门行业,对他们来说,师傅的教导很重要,长年累月的练习也很重要,一个刽子手出师,丝毫不比那些匠人来得容易,甚至犹有过之。

首先就是要克服恐惧,嘴上说起来容易,在现实中很多人却连亲手杀生都感到害怕,更别提杀人了,所以首先就要拿鸡鸭鱼等活物来练手,然后逐步换成猫、狗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胆量。

其次便是刀功,这可谓是重中之重,是这一行赖以生存的根本,在前期的刻苦练习中,有一种名为“推豆腐”的法子便颇具代表性。

这是说学徒要将一块四寸大小的豆腐平置于小臂上然后端到自己面前,所用的大刀却锋利而厚重,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用这样的刀去向前推豆腐,将这块豆腐削成薄片,据说行里资历丰厚的老师傅可以将豆腐削出一千片,实在令人惊叹。

最后便是意志力的磨练。中国的每一行都免不了要拜祖师爷,而刽子手们最为推崇的祖师爷莫过于三人——魏征、樊哙和张飞。

樊哙是大汉开国元勋,张飞是三国时期名震后世的猛将,而这两人却都有着一个相同的出身:屠夫,至于魏征,这位大唐的著名宰相文臣本不该如此列,但奈何他梦中奉天条斩泾河龙王的传闻太过有名,所以也被拖了进来。

除此之外,这一行的规矩更是数不胜数:每个刽子手一辈子最多斩九十九颗人头,九十九为极数,到此为止便要卸任走人,否则必会遭到报应。

刑场之上,当人头落地后,刽子手必须立即走人,而且绝不能回头,否则便会被死者的冤魂缠身,上场之前也要拜天地、敬鬼神,而他们吞酒喷刀的那个经典动作也是真实的,是为了防止受刑人的怨气缠在刀上。

诸如此类的讲究简直数不胜数,虽然看起来全是封建迷信作祟,但说到底还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毕竟一个刽子手一辈子要杀几百人,那满手的鲜血让他们由不得不信这些鬼神之说。

而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深造”之后,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的刽子手们又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那把兵器。如今我们在各类影视剧中看到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环首大刀,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真实的刽子手所用,大都是朴实而非常厚重的阔刀,这种刀看起来笨重,实则无比锋利且扎实,往往也都是一路传下来的。

然后便是收钱,这是行内流传百年的潜规则,随着发展,花样也越来越多,以前是为了给犯人个痛快,后来也有刽子手收了钱之后,一刀下去,犯人一命归西,可是脑袋却没有被完全斩落,这样就便于家人请二皮匠收尸。

而在正常情况下,老道的刽子手一般会先轻轻在犯人后脖上用刀划开一道很小的口子,称为“开皮”,然后随着监斩官一声令下,便照着那个口子手起刀落。

不过在封建时代,刑罚远远不止砍头这一种,腰斩、凌迟等都更加残忍,但也相对的,就需要施刑人员更高的技术含量了。

直到今天,刽子手这一行业自然早已消亡,而若是精准地来说,是在大清王朝彻底坍塌以后,1914年北京政府公开颁布的《惩治盗匪法》中明文规定以后死刑采取枪毙的方式,这一门延续了近千年的古老职业也随着封建时代的落幕而彻底消失。

那么人们自然就不禁好奇,最后一名刽子手是谁?答曰:邓海山。

邓海山其人,出生年月查无所据,大抵是在晚清光绪年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在当时的那种时代背景下,老百姓遭受着难以言喻的压迫,而像邓海山这种贫寒的农民之家,更是凄惨无比。

在他年纪还较小的时候,父母和一众兄弟姐妹便因为食不果腹或染病而相继离世,只留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世上,很快便沦为了沿街要饭的乞儿。

可在这乱世中,人们看到叫花子都不愿意给钱,邓海山蹒跚地跑了很远,眼看着就要饿死在路边,或许是命不该绝,让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

这位贵人名为佟绍箕,便是一位刽子手,不过他在行内已经颇有名气,这个出身于湖南茶陵的人十八岁就进了这行,技术相当高明,此时他见到邓海山,觉得这个孩子长着一副苦大仇深的面孔,很适合做刽子手,便赏他饭吃,带他入了门。

一开始,佟绍箕什么也不让他做,只是供他吃喝,让他干些普通的体力活,随着皮包骨头的邓海山逐渐壮实起来,当师傅拿出那把祖传的大刀放在他面前,他才知道若不是养足了身体,这刀他根本拿都拿不起来。

当臂力达到要求之后,邓海山在师傅的教导下学起了细活,这难度可要大得多,佟绍箕搬出一个冬瓜,用笔在当中画出一条线,要求徒弟必须一刀下去,准确地切在线上,而且冬瓜必须切成两半。

又或者是拿出一根细香点燃,让邓海山用刀精确地将香灰的部分切下来,但不能多切,不可让香熄灭。

在这种严苛至极的训练下,邓海山的技术可想而知地飞速提升着,后来师傅佟绍箕便在自己行刑的时候把他也带到现场观看,以此锻炼他的胆量。

而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文化程度又几乎为零的邓海山,对杀人这种事,并不心怀恐惧,自打出师以后,他干活便十分卖力,当然,这也有另一个重要原因。

刽子手其实是一门高薪职业,自从唐代以后,政府对这群特殊职业发放的薪水相当高,也是因为以前的人迷信,觉得这种事情十分有损阴德,所以要多加补偿,再加上各种收黑钱的门道,以至于刽子手们其实个个资产颇丰。

在邓海山当时,他每砍下一颗人头,能拿到的工资高达一银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所以他自然是以杀得越多越好,“九十九颗人头”的禁忌师傅早已告诉过他,可见钱眼开的邓海山哪里还记得。

据说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引刀问斩谭嗣同等人的刽子手正是邓海山,而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为了赚钱,前前后后死于他刀下的至少有两三百人之多,他觉得满心欢喜,丝毫不像前辈们一样恪守行规。

结果不久之后,清政府便彻底倒台,刽子手这一职业也被新的政府直接废除,邓海山顿时就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一开始他倒还好,毕竟这些年积攒下了一笔颇为可观的财富,但也正因为他这些年来臭名远扬,根本无法再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而即便有钱,愿意出不少彩礼,也没有任何一家人愿意把女儿嫁给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多的存款也渐渐消磨殆尽,邓海山甚至连饱腹都难以做到,万般无奈下他跑到寺庙准备出家,可是如他这样妄造杀孽的人,主持却根本不予收留。

到最后,邓海山竟然又回到了自己的起点,和十几岁一样沦为了一名乞丐,四处流浪多年后,终于在1925年死在了不知名的荒郊野地,连尸体都没人替他收敛,可谓悲惨至极,也可以说是报应。

随着邓海山的死去,刽子手这门职业也再无踪影,其实在历史上,他的无数同行晚年境遇都同样凄凉,受人歧视、无子无孙者居多,行内的秘密很少向外透露,因此才蒙着一层神秘而诡异的面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