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这清朝二王分别是谁,后人待遇如何?

宋安之 2024-10-29 20:56:26

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晋王李定国将清朝定南王孔有德围困在桂林,孔有德眼见大势已去,自知逃跑无望,因此杀掉家眷,选择自焚而死,仅有一女孔四贞逃脱。桂林大捷之后,广西全境很快被收复,李定国趁机继续北进,一路可谓势如破竹,清军在胡广地区则是节节败退。

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派洪承畴南下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并且派敬谨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大军南下,在湖南衡州李定国再次取得大胜,将尼堪斩杀,使得永历政权迎来全新的局面,不过之后李定国并没有一鼓作气跨过长江,也没有巩固好成果,反而因为永历政权的秦王孙可望在背后捅刀子,双方内讧之际,清军趁机南下并获得大胜,大好局面被孙可望破坏殆尽,永历政权错失最后的翻身机会,从此一蹶不振,最终在南方全面崩溃。

对于李定国的战果,黄宗羲是如此评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那么李定国击杀的孔有德和尼堪,在清朝分别是什么级别的王?后人待遇又如何?

先来说说孔有德,他为明朝降将,清初三顺王之一,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之时,孔有德受封为恭顺王,清朝入关以后被改封为定南王。

清初三顺王是皇太极为了笼络明朝降将树立的标杆榜样之一,享受清朝的皇族地位,因此使得八旗诸王贝勒很是不满,甚至曾对皇太极抱怨过,不过皇太极为了笼络人心,不顾诸王贝勒的怨言,依旧是厚待三顺王。

孔有德等三顺王和平西王吴三桂以及之后降清的义王孙可望共五位异性王,与清朝的王爵体系并不同,清朝王爵分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这五位异性王并没有带和硕或多罗字样。

不过参考孔有德等三顺王平常朝会排名,是在八旗郡王之后,说明不是亲王,属于是郡王,只是因为不是八旗郡王,属于异姓王,所以排在其后。还有吴三桂于康熙元年(1662年)以入缅擒获南明永历皇帝的大功,晋封为亲王。

再是参考《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一》记载,孔有德死后,女儿孔四贞被孝庄太后养于宫中,并且是“赐白金万,岁俸视郡主。”郡主是亲王女儿的称呼,说明孔有德是郡王,不然不会特意强调他的女儿孔四贞享受亲王女儿的待遇。

孔有德如果不死,那么清初南方应该是四藩而不是三藩,他虽然只是郡王,但属于是拥有实权和具有半独立性的藩王,在清初算是地位很高的藩王。

摄政王多尔衮当政时期,三藩地位虽然高,但属于被打压或者说不被信任的状态。像清初三顺王之一的耿仲明,在顺治六年(1649年)因为清初的逃人法处罚很是苛刻,他因为军中私藏逃人的消息走露,害怕之下竟然在行军途中于江西吉安畏罪自缢,多尔衮对此是不予赐祭,亦不允袭爵。

直到顺治帝亲政后,为了打压满臣,回收皇权,不只是对汉臣重用,并且对拥有兵权的三藩也是拉拢态度,因此三藩的地位实际上是提高了一些,耿仲明的儿子耿继茂也被允许承袭爵位。

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身为额驸,被清朝皇帝视为自己人,为清初八旗贵族的议事机构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康熙四年(1665年),孙延龄被清廷允许出镇广西,统辖孔有德的旧部,可谓三藩之外的小藩。

三藩之乱时,孙延龄反复无常,先是举兵谋反,再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经过妻子孔四贞的劝说想要降清,吴三桂得知此事后,派吴世琮率兵逼近桂林,孙延龄被其袭杀,其独子也被杀。只有孔四贞因为吴三桂需要以她来笼络原定南王部属,所以保住了性命,被接到云南被软禁起来,三藩之乱以后,孔四贞辗转返回京师,晚景凄凉,孤独终老,孔有德自此绝后。

如果孙延龄一开始站队成功,那么他的后代也就是孔有德的后人,虽然不至于成为世袭藩王,但是有着这样的背景,其子孙后代肯定会仕途通达,很容易源源不断出现地方督抚大员,甚至入阁成为大学士。

再来说说敬谨亲王尼堪,这位可是重量级人物,他是清朝的和硕亲王,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广略贝勒褚英的第三子。

褚英为努尔哈赤最早选定的继承人,不过因为生性残暴和心胸狭隘,得罪了开国五大臣和包括皇太极在内的诸兄弟,因此被努尔哈赤软禁和被处死,因为清初皇族人员稀少,所以祸不及家人,没有搞株连那一套。像努尔哈赤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争权夺利失败后想要自立门户,最后被禁锢而死,他的子嗣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其子阿敏后来成为天命年间的四大贝勒之一,另一个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在顺治帝幼年登基时更是与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政,其爵位为清初铁帽子王之一。

因此褚英的子嗣之后依旧可以掌握兵权,像长子杜度为天命年间的“四小贝勒”之一,领镶白旗,不过在天命末年被调入岳托所领的镶红旗,失去了旗主地位。等到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更是屡遭打压,拥有不小战功,却只是贝勒爵位,最后在清朝入关之前郁郁而终。

尼堪比长兄杜度幸运,他战功赫赫,之后更是因为摄政王多尔衮擅权时期,可能是为了孤立顺治帝,笼络宗室诸王,所以尼堪还成为清初的理政三王之一(另外两个理政王分别为皇太极七哥阿巴泰的第三子博洛、皇太极二哥代善的第七子满达海),属于是长房一脉的代表性人物,曾经掌管宗人府事,他是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清朝对明朝及其之后的南明的战争中阵亡级别最高的将领。

顺治帝其实并不喜欢多尔衮时代的理政三王,因为这三人所在的一脉与皇太极一脉都有矛盾,双方可谓是积怨已久,而且他们还被多尔衮扶持过,因此即使理政三王在多尔衮死后快速倒戈顺治帝,但依旧不被顺治帝信任,因此理政三王之后被慢慢排挤出权力核心。尼堪之后之所以被顺治帝委以重任,主要原因是随着清朝开国诸王陆续凋零,实在是有些无人可用,南方情况实在紧急,所以顺治帝才命他率军南下。

顺治十六年(1659年),彻底坐稳皇位的顺治帝,追论已经死去的理政三王罪过,满达海因侵占多尔衮财物等罪被追削爵位,降为贝勒。博洛因为曾经谄事摄政王多尔衮,又分多尔衮遗财以及以掌户部时尚书谭泰逞私揽权而不力阻两事被削爵,第四子塔尔纳的郡王爵位也被削,继承他亲王爵位的第八子齐克新亦被降为贝勒。

本来尼堪论罪也应该削爵,不过因为他为国阵亡,所以保留了爵位,他的儿子虽然也沿袭了他的亲王爵位,不过他的王爵并非铁帽子王,所以是降等承袭,一代不如一代,后代子孙也没有出现杰出人物,是泯然众人矣。

本来以尼堪的战功也可以封个铁帽子王,不过政治有时候就是不讲理的,因为他所在一脉与皇太极一脉有旧怨,他又并非顺治帝的心腹,没有在多尔衮擅权时代提前交好顺治帝,所以顺治帝亲政以后,他即使战死沙场,王爵也不能世袭罔替。而另一位铁帽子王硕塞,虽然有战功,但并不如尼堪那般战功显赫,更不如其他清初铁帽子王,只因为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子。

皇太极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子,其本支虽然已经成为帝系,但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中,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一脉就独占三席,为了平衡,为了照顾太宗一脉,所以身为皇太极子嗣的硕塞就这样被封为亲王,并且还成为清初八大军功铁帽子王之一。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