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夜间国土防空30年,80年代还要靠复产的歼-6甲

世界的多重视角 2024-12-14 17:11:42

你还别说,至少从当时的环境来看,看重歼-7III确实是因为这个型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因为进入80年代之后,中国空军的歼击机大部分都是白天型,以至于80年代还在生产歼-6甲。今天这篇文章,就把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期,中国空军的夜间防空能力梳理一下,看看那30年为了获得一型全天候歼击机有多艰难。

1957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75架米格-17PF。这是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型全天候歼击机,并基于这些飞机组建了若干夜航大队。在之后的国土防空中,米格-17PF也取得了多个战果。1958年4月21日,空12师的米格-17PF在江西上空击伤一架B-17G。1959年5月29日,空18师的米格-17PF在广东恩平上空击落一架B-17G。不过,中国航空业当时没有打算仿制米格-17PF。一来是因为该机的性能有限,尤其是航程短,作战半径不到500公里。如果是低空拦截任务,那更是不到200公里。二来当时国内很快就获得了更好的米格-19P全天候歼击机,并且拿到了生产授权,国内型号称为歼-6甲。但是,歼-6甲的生产遇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几年内都无法交出一架可用的飞机。少量生产出来的歼-6甲(65架),全部要返厂维修。为了保证空军的更新换代,不得不在1961年重新仿制白天型米格-19S,成果是后来的歼-6丙(也称为歼-6基本型)。

生产了3000多架的歼-6,基本都是白天型歼-6丙

那夜间防空怎么办,难道继续靠那几十架米格-17PF吗?

于是,1961年5月,航空工业局给还在组建的成飞(132厂)下达了仿制米格-17PF的任务,成果就是后来的歼-5甲。

从生产歼-6甲倒退去生产歼-5甲,也是无奈。

当时132厂还是刚搬到成都,厂房都还没建好。接到仿制任务后,便开始“边基建,边设计”。仿制的第一步就是测绘,到1962年10月完成,用时15 个月。紧接着就是试制原型机,其中01号原型机用于静力试验,02号原型机于1964年11月11日在西安阎良机场首飞成功。因为延用了昼间型歼-5的很多设计,所以歼-5甲的整体技术比较成熟,仅仅用了19天就完成了试飞,并于12月15日完成了鉴定。1965年,歼-5甲开始服役,一共生产了124架。

之前在成飞公园参观,有个导游小姐姐介绍歼-5甲时,把该机称为成飞的“发家机”。成飞确实是从歼-5甲开始崛起的,并奠定了后来的地位。

在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这些歼-5甲就是中国空军航空兵和海航最为倚重的夜间防空力量(还有少量原装引进的米格-19P和返厂维修的那65架歼-6甲)。不过,歼-5甲的性能是不够看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航程问题,它的雷达性能也很差。

歼-5甲的雷达,上唇为搜索天线,进气道中间的是跟踪天线。

歼-5甲的SL-1雷达(RP-5的国产版),在3000米高度时,它的搜索范围是左右各60度,向上是+26度至,向下是-14度,探测距离是10公里。但是到了3000米高度以下就不行了,因为极易受到地面回波的干扰,根本无法分辨目标。1957年1月21日晚上,一架米格-17PF就因为雷达难以发现目标,导致搜索时间太长,返航时油料耗尽,发动机停车。飞机在迫降中受损,飞行员受伤。为此,空军组织研究所、第11航校、一线部队,参与到改进米格-17PF的雷达,以及地面引导雷达的工作中。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储备限制,最后想出来的改进办法很是简单粗暴。米格-17PF的RP-5雷达原来有14°的下视搜索角度,研发人员将其减少为7°。这样一来,在低空飞行的时候,就不容易探测到地面,以尽可能的不会被地面杂波所干扰。

把下视角度降低,也是无奈的做法。因为这就需要飞机跟目标的高度差不能太大,否则就是地面和目标都探测不到。

鉴于国内只能拿出歼-5甲,那就试着从国外想想办法。1970年,中国援助了12架歼-7基本型给阿尔巴尼亚。作为回报,阿尔巴尼亚回赠了一批全天候型米格-19PM(国内也仿制过,型号是歼-6乙,但是没有量产)。杯水车薪!进入到70年代后,早前那批返修的歼-6甲到寿了,即将退役。只靠那点歼-5甲,压力太大。于是在1973年12月,空军和三机部决定复产歼-6甲。新飞机被称为歼-6新甲,以示区别,由贵州011基地负责。歼-6新甲跟原来的歼-6甲的主要改进之处,是换了新的SL-2雷达,并在机翼下增加一对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另外,歼-6新甲增加了尾部告警设备,提高了对后半球的感知能力。1975年12月24日,歼-6新甲首飞成功。1977年,该机完成试飞并定型,至1983年停产,生产了173架。基于这批歼-6新甲,7大军区各自组建了一个夜航团,是80年代中国空军航空兵夜间防空的主力。

这些歼-6甲在90年代台海危机时,还活跃在一线

到了1978年,航空业和空军前往罗马尼亚考察米格-21MF,为国内设计全天候歼-7寻求技术支持。因为中国引进的米格-21F-13,乃至后来的国产型号歼-7,改进型歼-7I和歼歼-7II,都是昼间型。考察了米格-21MF后,空军决定完全仿制该机,国产型号称为歼-7III。歼-7III除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其他性能跟国产歼-7和歼-8比,没有太多可取之处。但恰恰是这个全天候作战能力,是空军最需要的。现有的歼-7都是昼间型,本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8,却因为自身可靠性的原因,以及配套的204雷达半死不活,迟迟不能形成战斗力。现在想想,空军当初喊出“歼-7III要1000架”更像是对航空业的不满。毕竟航空业从60年代初期仿制歼-6甲失败后,一直到70年代末期,将近20年的时间都拿不出一型可靠的全天候歼击机。甚至要复产只有50年代水平的歼-6甲,很难说空军心里没有气。

也就是80年代的国际关系还不错,军事压力小,不然靠这些歼-6甲,什么都指望不了.

然后,歼-7III又搞的慢吞吞的,一直到1984年才首飞,1988年量产,只生产了17架。以至于在整个80年代,空军航空兵的夜间防空只有那173架复产的歼-6甲可用(歼-8II到1988年才定型,之前的歼-8白和歼-8I也都是吉祥物)。你甚至可以认为,90年代引进苏-27之后,空军航空兵才终于具备了真正的夜间作战能力。

歼-7III性能确实不咋样,但要是在1980年初能搞定,那绝对不止装备17架

说了那么多,那90年代之前夜间防空靠什么呢?答案是红旗-2地空导弹。地空导弹靠雷达作战,当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所以自1967年服役后,红旗-2被大量生产出来,组建了一个又一个地导营,负责国土防空。红旗-2的产量特别高,一直用到2020年左右才退役。之前为了消耗库存,还改造为地地导弹,出口到国外。

地导部队在1987年还取得过战果,是空军众多兵种里实战经验最丰富的

相比于现在可以对着歼-10、歼-11甚至是歼-35挑挑拣拣的日子,当年可是真没得选。

1 阅读:18

世界的多重视角

简介:不同角度,了解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