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扼制住军工命脉,美国超8成产业链要瘫痪,密谋非法挖矿

黄教授 2025-04-21 14:06:50

图为特朗普

中国对稀土进行出口管制,精准扼制美国军工命脉,特朗普手里没牌打了,密谋非法挖矿破局。那么,中国扼制住了美国军工命脉,对关税战有哪些影响?面对中国的反制,特朗普手里还有哪些牌?美国要非法深海挖矿,可能性多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从特朗普正计划加大开采海底金属结核为例进行分析。

4月4日,中国宣布对钆、铽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心脏”,中国此举不仅牵动了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敏感神经,更迫使后者在资源战略上做出激进回应。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12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计划绕过国际规则,加速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的非法开采,试图以此填补稀土缺口。这场围绕战略资源的博弈,既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层矛盾,也暴露了美国应对策略的局限性。

第一个问题:中国扼制住了美国军工命脉,对关税战有哪些影响?

图为F-35战斗机

首先,这一举措增加了美国在关税谈判中的压力。稀土对于美国的军工和科技产业至关重要,从F-35战斗机的激光制导系统到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高性能磁铁,稀土元素几乎渗透到美国军工和高端制造的每个环节。一旦稀土短缺,美国的军工和科技产业可能面临停摆的风险。

数据显示,在美军现役及正研发的153种主战装备里 ,87%需经中国加工提纯。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例,其在2023年中国限制镝、铽出口后,不得不紧急启用储备机制,但库存仅能维持短期生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美国在关税谈判中可能不得不做出让步。

图为美国军工厂

中国通过精准打击稀土供应链,不仅增加了美国在关税谈判中的让步压力,更迫使美方在军工项目进度上陷入被动。例如,美军现役的F-35战斗机每架需消耗约417公斤稀土材料,涉及发动机涂层、电子战系统等关键部件。这对于一直想保持军事优势的美国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军工企业肯定会给特朗普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尽快解决稀土问题。

稀土不仅是军事必需品,还是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中国的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市场上稀土材料的短缺,进而影响汽车、电池、通信设备等多个行业的生产,特斯拉电动汽车需要稀土永磁体,导致美国电池工厂建设延迟6到8个月。这显示了稀土在高科技产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管制措施对美国企业的直接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和产业链紊乱,对美国经济产生不小的打击。

第二个问题:面对中国的反制,特朗普手里还有哪些牌?

图为废旧电池

面对中国的反制,美国的应对手段显得捉襟见肘。理论上,特朗普政府可打的“牌”包括技术替代、盟友合作与资源自主,但每一项都面临现实掣肘。在技术替代领域,美国能源部虽拨款支持稀土回收和永磁材料研发,但突破性进展尚未显现。例如,虽然从废旧电池中提取稀土效率为75%,但成本远超直接从中国进口。而开发无稀土永磁体的设想,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至少需十年。即便成功,其性能能否媲美现有材料仍是未知数。

图为芒廷帕斯矿

然而,尽管美国试图拉拢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构建“友岸供应链”,但稀土精炼环节仍高度依赖中国。以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为例,其虽拥有独立矿山,却需将原料运往马来西亚加工,而中国资本早已渗透全球稀土产业链,美国唯一的芒廷帕斯矿开采量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5%,且分离提纯技术长期依赖中国专利。

第三个问题:美国要非法深海挖矿,可能性多高?

技术层面,技术挑战巨大,深海采矿技术目前尚不成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即便在陆地,一座稀土矿从勘探到量产需10年以上,而海底作业的复杂性呈指数级上升。以多金属结核采集为例,采矿车需在松软沉积物上稳定行进,同时避免扰动有毒物质,2022年的金属结核采集试验中,设备屡次陷入泥潭,沉积物羽流扩散导致生态监测数据异常,要使深海采矿技术成熟,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图为稀土提纯器材

其次,经济成本更是难以承受,海底开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开采设备、建设基础设施等。据国际海底管理局评估,单个深海采矿项目的启动资金需50亿至100亿美元,且金属价格波动可能使投资血本无归。相比之下,中国凭借成熟的加工体系和规模效应,稀土提纯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即便美国强行推进,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最后,美国尚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意味着它在进行深海采矿时,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深海采矿等海洋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管理,规定了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中的权利和义务。美国绕开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单边行动,不仅遭世界各国谴责,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若各国效仿“丛林法则”抢夺资源,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将濒临崩溃。

总而言之,中国通过稀土管制精准打击美国军工命脉,揭示了资源战略在现代地缘政治中的核心作用。尽管特朗普试图以海底采矿破局,但技术、法律和环境的多重壁垒使其短期内难成现实。中美博弈的未来,取决于谁能以技术突破与规则重塑“致人而不致于人”。中国已执先手,而美国的慌乱之举,正将其推向更深的地缘困局。

作者:常有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号立场无关。

0 阅读:63

黄教授

简介:数字经济智库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