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含油污水时,聚丙烯酰胺常与聚合氯化铝(PAC)搭配作为助凝剂,能取得较好效果。
PAC 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含油污水前期处理中作用显著。其水解过程会产生大量带正电荷的多核络离子,能够快速中和污水中油滴表面的负电荷,使油滴脱稳,初步聚集形成微小絮体。而且 PAC 自身具备一定的吸附架桥能力,能将一些细小的悬浮物吸附在一起,为后续聚丙烯酰胺的深度絮凝创造有利条件。
聚丙烯酰胺作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此时介入可发挥强大的絮凝功能。它具有很长的分子链,能在已经初步聚集的微小絮体间进行有效的吸附架桥,将众多小絮体进一步拉扯、连接成更大、更密实的絮团,便于后续沉淀或气浮分离。不同分子量、不同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效果各异,对于含油污水,一般选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居多。这是因为污水中的油滴经 PAC 处理脱稳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负电荷基团能更好地与油滴及其他悬浮物相互作用,使得絮凝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在实际搭配使用时,投加顺序为先加 PAC,让其在快速搅拌下充分混合、反应,一般搅拌速度控制在 100 - 160 转/分钟,反应时间 30 - 60 秒,帮助油滴脱稳聚集。间隔 30 - 60 秒后,再加入聚丙烯酰胺,此时需降低搅拌速度至 40 - 80 转/分钟,避免高速搅拌破坏其分子链,影响絮凝效果,反应时间大概 60 - 120 秒。两者的投加量也需根据污水含油浓度、水质特性等因素通过小试精准确定,通常 PAC 的投加量在 50 - 200mg/L,聚丙烯酰胺在 2 - 10mg/L 范围内波动。合理搭配这两种药剂,能高效处理含油污水,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或后续回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