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幅素描背后的士兵故事
■解放军报记者 程 雪
近些年,每当退伍季到来,第82集团军某旅八连都会出现一个场景。深夜的会议室里,一名指导员凝神专注,静静地为退伍老兵画素描。
这名指导员名叫于玮国,日常工作之余,他有一个爱好:喜欢画素描。
初中时,家人带他到姨父家做客,客厅墙壁上的一幅水墨画吸引了他。水墨画中,池塘里的鲤鱼活灵活现,与一朵朵绽放的荷花相映成趣。“画得好像真的一样,这也太酷了。”得知这幅画出自姨父之手,于玮国十分惊讶。
于玮国也想像姨父一样,画出这样的画。自此,从初中时报名参加美术特长班,到大学时就读新媒体专业,他的生活再没离开绘画这件事。
绘画,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他的工作中。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也是于玮国的强项。成为排长的第3年,他决定开始为连里每名退伍老兵画一幅素描,定格和纪念老兵们的军旅时光。
11月30日,连队里又有几名老兵即将退伍。此前一周,夜深人静的时候,于玮国拿起铅笔,铺好纸张,一笔一画仔细琢磨,细细勾勒出这几名战友的素描画像。
从当排长的第3年到现在,于玮国已经连续多年为退伍老兵画素描,累计达57幅。
第82集团军某旅2024年度冬季士兵退役仪式。高俊伟摄
记者问他:“你一直坚持为退伍老兵画素描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多年后的某一天,当他们看到这幅画时,能回忆起人生有过这样一段宝贵的军旅生涯,想到曾经和战友们一起奋斗的日子,抑或是在日后的某一天遇到困难挫折时,这幅画能带给他一些精神力量,这就足够了。”于玮国回答。
“我一直在想,你会送我一幅什么样的素描画”
11月23日深夜,第82集团军某旅八连会议室的灯一直亮着。
会议室里,于玮国右手轻握铅笔,静静地坐在画板前,画纸上是已经勾勒好的人物肖像轮廓。于玮国喜欢在夜晚画画:“晚上安静,可以静下心来。”
这是他今年画的最后一幅素描画,也是他为退伍老兵画的第57幅素描画。
画中的人物,是即将退伍的老兵冯海军。
就在前几天,冯海军还半开玩笑地问他:“指导员,我一直在想,你会送我一幅什么样的素描画?”
听了这句话,于玮国很高兴。不知不觉间,他的画在战士眼里,已经成为一份重要的礼物,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大家在平时的工作训练中不断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冯海军2006年入伍,曾是连队的一名底盘技师。于玮国脑海里浮现着两人共同经历的时光,画笔下的人物就有了生动具体的样子。
冲在第一线、干在第一线,只要是任务多的地方,于玮国总能看到冯海军的身影。今年驻训期间,冯海军和战友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类底盘故障,出场前排查一遍装备、机动途中检查一遍装备、返场后及时检修装备,确保装备无故障。
对绘画对象的了解有多深,素描画像就有多生动。于玮国记得,自己第一幅素描画,画的是一个苹果:“我的老家山东烟台盛产苹果,画起来比较好理解它的结构。”
第一次给退伍老兵画素描画源于一次巧合。那年,连队让于玮国负责出板报。他和另外几名战友一起创建了一间小小的文创室,以连队日常训练为主题,画了许多漫画。再后来,正好赶上老兵退伍,一位班长深受大家好评,于玮国注意到这一点,给他画了一幅素描画留作纪念。
于玮国为退伍老兵画的素描画。受访者供图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别人看到素描画后也来找他。“排长,能不能给我也画一幅?”就这样,于玮国的思路慢慢打开:“何不把那些最能体现战友奋斗精神的场景定格在素描画里?”从那时起,于玮国观察连队生活的视角似乎更敏锐也更细腻了,而捕捉战友拼搏的精彩瞬间、记录大家的高光时刻,成了于玮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素描画,于玮国有自己的绘画步骤:先从轮廓画起,慢慢过渡,最后再画局部。他觉得,画素描画的步骤和他了解每名战友的过程很相似:“第一次见面时只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时间久了,才能慢慢真正了解一个人,发现他身上的细节和特质。”
于玮国习惯性地把这些细节和特质,放在步骤最后着重刻画。
于玮国为退伍老兵画的素描画。受访者供图
老兵刘晓峰性格乐观开朗,有文艺天赋,常常出现在部队文艺晚会的舞台上。
一次于玮国半夜查铺查哨,发现连部的灯还亮着。推门一看,刘晓峰正在背记第二天晚会小品的台词。看到于玮国进来,他笑着说:“指导员,我再熟悉熟悉台词。”第二天欢送退伍老兵晚会上,刘晓峰的小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赢得阵阵掌声。
最后送给刘晓峰的素描画上,于玮国将绘画背景选在文艺晚会的舞台上。灯光聚焦到刘晓峰的脸上,那是一个大大的笑容。刘晓峰接过这幅素描时,瞬间动容:“谢谢指导员还记得这些!”于玮国的话又让刘晓峰心头一热:“这些难忘的日子大家会一直记得。谢谢你为连队的付出!”
老兵冯海军的绘画背景,定格在解决装备故障的现场。那一天,他正专注地维修故障装备,于玮国在背后叫住了他。转头微笑的瞬间,冯海军与身后的装备同框,一同出现在素描画上。
11月23日后半夜,于玮国终于画完了第57幅素描画。素描画的右上角,他写下几行工整的黑色小楷字:“青春汗水洒军营,退伍创业赛精英。祝退伍老兵一帆风顺,前程似锦。”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身边的这些战友是多么可爱和可敬”
每一幅素描画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于玮国就像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用一幅幅素描画将这些闪光的片段串联起来,共同拼成一幅关于青春、成长和梦想接力的军旅群像。
朱庆法是于玮国最开始画像时接触的一位老兵。
这位来自山东淄博的老兵,长得又高又壮,待人热情豪爽。于玮国考学提干回来,下连当排长时,朱班长已经入伍16年。在战友们眼里,朱班长素质过硬,是一位成熟、全能的老大哥。
一次武装5公里越野考核,朱班长跑到队伍最后,给大家加油鼓劲。跑到3公里时,于玮国掉到了队尾。
“排长,把枪给我,我帮你背。”朱班长跑到于玮国身边说。气喘吁吁的于玮国抬头看向朱班长,发现此时朱班长身上已经背了3支枪,1支是他的,还有2支是另外两名战友的。一路上,朱班长给大家加油鼓劲,最终带着大家跑到了终点。
后来,朱班长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样子被定格在素描画上,也定格在于玮国的心里。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身边的这些战友是多么可爱和可敬。”于玮国对记者说。在给老兵张保光画的素描画里,于玮国想要刻画的是他身上那股执着认真的劲。
在部队时,张保光自学了多媒体制作软件和视频摄像。服役最后一年,张保光有幸参加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保障任务。
一次拍摄任务,一大早,张保光叫醒还在睡梦中的于玮国,拉着他早早准备好设备器材。没顾上吃早饭,他们扛起摄像机就奔赴训练场地,开始了一天的拍摄。“班长,服役最后一年了,你咋还这么拼?”于玮国问。“参加阅兵保障任务是一件光荣的事,穿一天军装就要站好一班岗,不能出半点差错。”张保光回答。
还有一名叫作刘佳宁的老兵。为他画素描时,于玮国脑海里浮现起过往的经历。
那年,于玮国新兵入伍后不久,刘佳宁成了他刚下连时的班长。
一次理论考试,于玮国因为发烧,考试没考好,陷入自责。熄灯后,刘班长和他在俱乐部谈心,耐心地帮他规划往后的军旅路该怎么走。
那些关怀,至今让于玮国感到温暖。这份温暖,照亮了他军旅之初一段迷茫的路。
乐于助人、高度负责、珍视荣誉、不计回报……于玮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拾取着老兵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这种特殊的记录也开始受到更多战士的关注。“干就要干到最好,别松劲。指导员的眼睛亮着呢!”一些老兵常对新兵说。
而对于玮国来说,他捕捉精彩瞬间的对象也不再只是一些老兵,一些新兵的表现也同样让他感到欣喜——
一次连队组织手榴弹实投,第一次参加实投的温鹏举特别紧张,握着手榴弹的手一直发抖。不过,即使害怕和紧张,他最后还是没有退缩,咬着牙顺利完成了实投。
一次跨区域远程机动,连队轮式运输车司机陈亮出发前认真做好车辆准备工作,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在他的精心保养下,连续一千多公里的长途机动中,运输车没出现一次故障,最终安全顺利到达目的地。
“画素描画让我更加关注和了解大家。”于玮国说,“也让我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战士,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看到那一笔笔画在纸上的真实线条,大家就会想到曾经一起奋斗的日子”
老兵李强奎拿起素描画,仔细地端详画中的自己。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他的脑海里已经像放电影一样,把这些年的军旅时光过了一遍。
在他脑海里,这部军旅题材的青春“电影”有趣又鲜活。
“把属于每名战士的独特记忆和重要瞬间‘还原’出来,才能把他们迅速带入那段奋斗的青春。”于玮国告诉记者,“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老兵的评价这么高。不少老兵都说,看到画,就想起了连队和战友,也时刻提醒着他们,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
李强奎是一名坦克兵,平常喜欢锻炼,曾多次参加旅里组织的军体运动会,体能考核达到特3级,是战友们眼中的全能班长。
一次,实兵对抗演训期间,宿营地的夜晚静悄悄,李强奎和战友们负责警戒,严防蓝军偷袭。“2号岗有情况。”于玮国听到李强奎从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立刻带人冲过去。结果用手电一照,发现一条蛇爬到了帐篷附近。还好没有人被蛇咬伤,战友们赶紧把蛇赶跑,提醒夜晚的岗哨提高警惕。相机镜头无法补录当时的经历,但是素描画可以。于玮国通过回忆,用素描画将这一幕定格在画纸上。
“这些画就像一条连接情感的纽带,看到那一笔笔画在纸上的真实线条,大家就会想到曾经一起奋斗的日子。”电话中,李强奎这样告诉记者。
李强奎去年转业后,安置回到云南老家,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一天夜里,于玮国接到他的电话。“想兄弟们了。”电话那头,李强奎再次提到了素描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创新,是以绘画的方式对战士进行教育引导。别停下对战友的关注,也别停下这种做法。”
还有更多的战友会及时给于玮国讲述素描画享受的“待遇”:这些素描画大都会用精美的相框装裱起来,挂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战友们还会将悬挂的素描画拍下来,用微信发给于玮国,并写下留言。这些留言大都意思相近:那时候真好啊,好怀念那时候。
于玮国在每次送离老兵后,都会有一段日子缓不过劲来。他习惯地喊起战友的名字,半天没人回应,这才想起来战友已经退伍离开了。对于玮国画素描画,有的连队干部也很感慨:“挺佩服于指导员的,把个人的爱好融入了工作中。我虽然不会画画,但这颗爱兵的心和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值得带兵人学习。”
11月30日下午,摘掉帽徽和领花肩章,退伍老兵即将走出军营。不久后,经过新兵连3个月磨砺的新兵们即将下连。
老兵退伍这天,于玮国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幅退伍老兵的素描画图片,并写下这样的文字:“致敬忠诚、致敬老兵,无悔军旅、无悔奋斗。”
于玮国为退伍老兵画的素描画。受访者供图
让奋斗的样子“具象化”
■解放军报记者 程 雪
轻轻勾勒轮廓,铺色,区分大致的明暗关系、空间关系,画出人物五官……画纸上,人物的面孔和细节逐渐清晰,人物开始“具象化”。
具象化,是今年网络上的一个流行热词,指的是将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符号或事物,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和可感知。
通过一张张素描画,战友之间的感情、青春和成长变得“具象化”。
这是于玮国为战友们画像——
老兵申宁飞,退伍前常年工作在连队的后勤岗位。在战友眼里,申宁飞厨艺高超,相同的食材总能做出来不一样的花样与味道,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只有我的工作做到位了,大家工作才更有劲。”他说。
老兵黄龙,来自湖北襄阳,业余时间,他主动报名参加理发培训班。学成归队后,周末他常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班排战友理发。
老兵吕炳然,入伍时年纪小,性格开朗,在连队时总是跟在于玮国身后,缠着于玮国带自己练体能和射击,2年后离开部队,他爱笑的样子留在了于玮国的记忆深处。
第一次千里机动至某训练基地开展训练,老兵陈亮站在野外驻训场上望向远方,天边的晚霞红得耀眼。“江山如此多娇。”他的心头突然涌起这句诗。去年9月,欢送退伍老兵茶话会上,陈亮哭着说,他舍不得连队,舍不得肩头有责任的那种感觉。相信多年以后,每当看到这些素描画,老兵们还会想起这些经历,想起在军营为梦想和荣誉拼尽全力的自己。
“青春与成长的样子在画笔下慢慢变得‘具象化’,每条画线的纹路都饱含着绘画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一名画家对于玮国所画素描画的评价。
如果将一幅幅素描画创作的时间点连接起来,也构成了于玮国成长的时间线。他见证了一名名战友从入伍到退役的过程,战友们也见证着他从一名年轻稚嫩的排长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指导员。
这是于玮国为时代画像——
2013年,我国兵役制度经历了一次调整。从那年起,全国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到夏秋季。如今这批12月退役的士兵,将成为最后几批冬季退役的士兵。
从年龄上来看,今年冬季退役的士兵,兵龄大多都在12年以上,而这些老兵们,往往都有许多难忘感人的故事。
前不久,网络上一则边防老兵最后一次走巡逻路的视频热播。视频里,西藏军区某边防团老兵潘仁财,在退役前的最后一次巡逻途中泣不成声。“16年青春都付出在这个地方,我感觉非常值得,它见证了我的所有。”视频里,他转头嘱咐年轻战友,“把这条路走下去。”
某种程度上,将每名军人的个体形象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一幅体现中国军人精神的长卷。在这幅长卷上,我们能看到中国军人共同的样子:有最朴素的忠诚,有最坚定的信仰,有最赤诚的热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于玮国笔下的素描画,是战友的画像,也是时代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