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二战历史,技术多元化比产业规模更重要

林风小木 2024-11-06 16:21:23

在传统的二战叙事史中,常认为是盟国的数量优势,战争了轴心国的质量优势。尤其苏联教科书更是片面强调了唯数量论,将国力排名定义为产量排名,以至于苏联在战前就把自己定义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如果单从产量看,苏联在战前的产量确实是非常庞大的,庞大的陆军机械化部队拥有2万多辆坦克。但是开战后被只有3500辆坦克的德国军队打得一溃千里,数量优势完全无法转化成战争优势。

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技术合成度太低,苏联坦克上面没有无线电台,只靠信号旗联系,指挥就很成问题,另外是光学设备落后,无法远距离准确射击,被德国分割包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德国开战初期的3号、4号坦克本身的技术水平也不高,但是技术多元化方面还是比苏联好,技术合成度高,才能完成更高级的战术运用。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官僚机构的僵化体制,难以实现产业多元化和装备的高合成度。当美国开始援助的时候,苏联坦克拥有了大量的无线电设备后,才打出了漂亮的进攻战役。

空军也同样如此,没有高辛烷值汽油,战斗机功率就不足,很难打空战的,这是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联空有飞机数量优势,却缺少高辛烷值汽油,美国在战争期间援助的300万吨高辛烷值汽油,对苏联夺取制空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工业技术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光看单一指标,无法反映真实的性能,技术装备往往由那个短板决定最终实力。在技术多元化这个指标上,德国其实还落后于英美。

在一战前的时候,德国钢产量就超过了英国的两倍,但在1906年英国造出无畏舰的时候,所有前无畏舰时代的军舰全部过时,“无畏”号诞生使得英国再次成为海军技术的领跑者,让德国此前二十年建设的海军舰队成了过时货。

在开展无畏舰建造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英国,实际上已经承认落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共有20艘无畏舰和9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共有14艘无畏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德国的钢产量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海军优势。

在二战前,德国工业总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英国。但是英国率先将雷达投入使用,在本国空军数量属于劣势的情况下,依靠雷达的预警网,成功粉碎了德国的征服计划。

二战美国虽然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工业动员,但美国并非依靠简单的数量规模取胜,美国技术多元化还要高于德国。德国仅仅是在少数几个领域领先,而美国在大部分领域领先。一个近炸引信就能把德军炸得生活不能自理,美英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破解了大量轴心国的密码机,连纳粹自己都要从IBM公司进口机械计算机。

二战德国的领先程度,远没有它工业产量上表现得那么突出,美英军队的技术合成度依然是全球最高的。至于苏联的技术多元化比德国更落后,靠搜刮德国的技术资料,在二战后短暂拉近了和美国的距离,然后因为美国技术革命再次发力而落后。

产业规模当然很重要,但是当产业规模达到一个边际的时候,就需要产业的多元化了。我们都知道供过于求的道理,某种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产量不一定能继续提高收益。此时就需要增加技术的合成度,用多元化来提高进一步的收益。

美国在二战时期钢产量就已经达到1亿吨左右,到现在钢产量还是在1亿吨左右,是美国真的不能继续提高产量吗?显然不是,美国本土的煤铁储量丰富,还有澳大利亚大量的富铁矿,要提高钢产量是很简单的。

但这样做的收益提升有限,不如往半导体和微芯片领域走,强化半导体性能后的武器,比纯机械的武器强很多。

提高技术多元化,其实就像生物进化一样,自由发展,自由生长,最终符合进化环境的路线就会存活下来,取得竞争优势。其他路线不一定就没有前途,而是会沉睡下来,等待某一天唤醒。

0 阅读:47

林风小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