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一年,远在北京的摄政王载沣患了严重的湿温伤寒,京城的众多御医和名问诊下药后,均无效果。看着瘦得已经不成了人形的载沣,载沣的妈妈拉着慈禧太后的手哭得鼻子一把泪一把:“姐呀,如果沣儿活不成了,那我也就不活、随他去了!”
这话说得,让慈禧也红了眼圈。
这载沣可不能死啊,他是光绪皇帝的弟弟、是宣统皇帝的爸爸、是慈禧的亲外甥,是大清国的摄政王,国家柱石啊。
怎么办呢?慈禧突然脑中灵光一现,想起了一个人来,——兵部尚书彭玉麟。因为彭玉麟曾跟慈禧说过江南名城无锡县有一个名医姓邓,不过这人具体叫什么名字,慈禧一时间竟然想不起来了。
彭玉麟是湘军名将,但这个人不好当大官,曾经六次上书请辞自己的包括总督、尚书在内的多种官职,在官场那可是个清廉的另类。
慈禧立即下旨让人去叫彭玉麟,可传令官很快回复:彭玉麟彭阁老已经去南方巡视长江江防去了,目前人应该在无锡和常州、苏州一带。
那还等啥?慈禧立即让军机大臣写了一个便函,派八百里加急去无锡寻彭玉麟,让他把手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赶紧地请无锡名医进京给载沣治病。
八百里加急到了无锡县衙门,县令赶紧亲自带着慈禧的信函到了小娄巷里上小河上王秀才王榖荪家求见尚书大人。
因为一品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此时正与王秀才两个人面对着一盘三凤桥的酱五花肉、一盘五香花生米正喝得开心着呢。
两个人喝得什么酒?自然是无锡当地的黄酒“惠泉”。
闲话少说,彭玉麟听说摄政王载沣病重,也是吓了一大跳,赶紧对老朋友王秀才王榖荪说:“天下大事以救命的事最大,你和我一起赶快去找杏林圣手邓星伯,让他这就去北京救人。
邓星伯是谁?
邓星伯1862年出生于常州府无锡县的一个中医世家,从小随父亲邓羹和习医,尽得家学传承;后来又从常州名医马培之深造,尽得真传。他21岁就正式悬壶以医济世,因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很快大红大紫起来,家中大门口外的病人常常要排出老远的队等着看病,人称“江南第一圣手”。
江苏苏、浙东、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湖北等多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有网友问了,这彭玉麟怎么对无锡的人和事这么熟悉,难道他是无锡宁吗?
当然不是,彭玉麟是湖南人,父亲是个从九品的巡检小官,还被邻居给欺负气死了。作为一个读书人,彭玉麟40岁前都穷困潦倒;后来遇到了伯乐曾国藩出任了湘军新建的内湖水军主官,从此一飞冲天。
因为长期在苏锡常一带打仗多驻无锡,又曾任长江巡防大臣,所以他在无锡交了很多的朋友,只管性格脾气相投,不管什么级别和地位的差异。
王秀才和邓医生都是他的布衣好友。
两人到了邓家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清楚了事情。
邓星伯医生也不磨叽,叫来儿子和徒弟交待了事情后,立即跟着彭玉麟连夜进京。
要说高手就是不一样。
邓星伯一套望、闻、问、切下来,立即提笔开了一个方子。
方子其实并不复杂,也都是常用药,所以王府家的下人们在王府医生的指导下,很快就配好了药。
邓星伯在一大群的御医和名医们的围观下亲自煎药,亲眼看着载沣服下了药,这才离开。
当天,载沣就感觉到自己病了一个多月的身子好多了。
第二天,载沣竟然喊饿、想要吃饭了。
一大群御医和京城医们个个面面相觑,真是又高兴又惭愧。
邓星伯在王府里住了10天,10日之间先后5次仔细为载沣诊治、复诊,终于将载沣的重疾治愈。
此前载沣主治医生太医,于是求见邓星伯,把自己从一开始到最后所有的为摄政王载沣所开处方都摊在了邓星伯的面前的桌上,诚恳而虚心地向邓星伯请教。
邓星伯仔细地看完了御医的药方对他说:你的诊断结论本身没有问题,就是湿温伤寒。但是在如何解表上,你的处方用了一般医生常用的升散之法,这就不合病理了。太医本身就是专家所以是一点就通,深为折服。立即放下身段,拜邓星伯为师,成为了中国中医史上的一段佳话。
结束语:治好了载沣的病,慈禧自然是少不了给他奖励。邓星伯只收了少量的银两——刚好够来回无锡与京城之间的费用,然后固辞了慈禧要他留京当御医的建议。载沣这时候已经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又能上朝理事了,内心大喜,就亲笔给邓星伯书写了一个“江南第一圣手”牌匾,并送一个年轻貌美的王府婢女给邓星伯。这个邓星伯欣然接受了匾额,却把美女另派人送回了她的老家归了她的父母。
邓星伯一人一马悠然回故乡无锡,继续从事治病救人的老本行。但他的高超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早已经传遍了江南江北大地。古代无锡的名医良医真不少,个个让人称颂。
晚年邓星伯将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整理成了《邓星伯临证医集》一书,一时医者争相传颂,洛阳纸贵。解放后,国家将邓星伯的这本书编印成了《邓星伯或问之医话》发行;1985年整理成《邓星伯医案八百例》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