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日本一个企业买来了比亚迪、蔚来等16款国产电车,进行一一拆解,想要学习我们的新技术。
可惜的是,拆解结束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现实……
那就是国产汽车的技术,他们根本学不来!
崛起的中国新能源
这事儿还得从一组数据说起。
今年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170万辆,而中国品牌就占据了其中的66%,也就是差不多112.3万辆。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全球每卖出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两辆是中国品牌。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德、美、韩、欧系车企,现在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毫无还手之力。
那些老牌车企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在新能源时代似乎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让日本企业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悄悄掀起一股“拆解”潮流,想要深入了解对手。
三洋贸易,这家日本企业率先出手,一口气购买了16款中国热门新能源车型,包括比亚迪元PLUS、蔚来ET5等,目的只有一个:拆!
拆解现场,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被仔细研究、测量、记录。
日本的工程师试图从这些竞争对手的产品中,找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秘密,更想找到破解之道。
他们国内最大的出版社日经BP社也加入了这场“拆解”的潮流。
他们还把已经拆解比亚迪海豹、极氪007等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过程,制作成书籍和视频。
对日本的汽车行业展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动态。
日本中部经济产业局的做法更有意思,他们甚至组织了7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去中国参观新能源汽车的拆解展示。
这种行为都十分明显的表现了,日本这些企业想学习中国车企在车身结构和零部件设计方面先进经验的急切。
日本既然都把这十几辆车大卸八块了,为什么还是没办法学到我们的技术呢?
无法学习的技术
现实给了日本车企当头一棒。
拆解结果,却让这些日本工程师们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他们拆解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越多,就越感到绝望,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很多优势,是他们根本学不来的。
比亚迪元PLUS这款车在日本市场上的售价非常有竞争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比亚迪在成本控制方面下足了功夫。
这次对元的拆解结果,就足够让他们大开眼界。
这款车的电机、电控和变速箱都被集成在一个叫做“电动轴”的系统里。
这种高度集成化的设计,不仅降低了整车重量,更重要的是,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可靠性。
更让日本工程师们感到惊讶的是,比亚迪很多零部件都是自产,或者来自国内供应商。
比亚迪还大量采用自主研发的零部件,并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相比之下,日本车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他们长期以来习惯了高利润率的经营模式,在成本控制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经验。
而且,日本汽车产业链条冗长,零部件供应商众多,这才导致最终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
当然,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卖的好,不只是因为售价便宜,技术也是过硬的。
特别是在软件技术和算法方面,我们的车企更是遥遥领先于日本车企。
这得益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强大的软件技术支持。
很多国产新能源汽车都搭载了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泊车、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功能。
而日本车企在这方面则显得有些落后,他们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相对简单,而且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三洋贸易的拆解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软件技术和算法方面,确实比日本车企先进很多,这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追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步伐,三洋贸易计划接下来继续购买更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进行拆解。
这些计划中包括了理想、问界、小米等车型,希望能从中找到突破口。
然而,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日本车企想要通过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来实现弯道超车,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建立在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技术实力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基础之上的。
这些优势是日本车企在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他们现在能做的,或许是放下身段,虚心学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自身优势,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那么,从“拆解”的新能源车中,日本真的能够找到超越我们的机会吗?
“拆”出来的差距
“拆”,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如今却成了日本汽车产业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时,最真实、也最无奈的写照。
那些被拆解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日本车企在技术、成本、产业链等方面的差距。
更让他们感到焦虑的是,这种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弥补,谈何容易?
从五菱宏光MINIEV到比亚迪海豹,再到如今的元PLUS和ET5,每一次拆解都像是一次“公开处刑”。
一次次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展露无遗,也让日本车企的困境暴露得更加彻底。
在燃油车时代,“成本控制”似乎是日本车企的拿手好戏,他们总能把成本压缩到极致,同时还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后,“成本控制”的规则变了,中国车企成了新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我们所拥有的完整产业链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将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让日本车企望尘莫及。
而且,日本车企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下,也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他们习惯了“硬件为王”的思维模式,在软件技术和算法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落后于中国车企。
更让日本车企头疼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护城河”,远不止成本和技术这么简单。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为国内车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宝贵的实战经验。
这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涌入,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日本市场相对狭小,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步步紧逼,日本车企并非无动于衷。
他们尝试着推出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也开始学习中国车企的成功经验,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没有认清形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
“拆解”只是一时之举,“学习”才是长久之计。
与其一味地“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试图找到所谓的捷径,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如何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弯道超车的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师夷长技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消化吸收,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方面,日本车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日新能源汽车的博弈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日本汽车产业来说,可不只是挑战,也是难得的转变机遇。
面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技术路线、发展模式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确实不能忽视。
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也为日本车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来看,日本车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可以用复杂二字来形容。
他们承认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步,并开始学习中国车企的成功经验。
丰田汽车就与比亚迪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
本田汽车也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合作,一起开发车载电池。
日本车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抱有戒心。
他们担心中国新能源汽车会抢占他们的市场份额,也担心中国会掌握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心态,也决定了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博弈,将是一场持久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链完整,这些都是先发优势。
但先发优势不等于绝对优势,还要对国际老牌车企保持警惕。
毕竟就算日本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晚,但他们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这些优势,也是我们始终无法忽视的。
结语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反映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变化。
在这场变化中,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只有不断适应新情况、敢于创新的公司,才能保持竞争力。
日本企业的“拆解”行动,或许是焦虑的体现,但更是觉醒的开始。
未来已来,唯变革者胜。
信息来源:日经中文网官方微博
日吹出来洗一下。人家太君是怕国产车做得不安全。拆开看看好发现问题告诉你们[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