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报道,上月德国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交给乌军第一辆“山猫”(Lynx)步兵战车,正在乌克兰战场红军村方向经受测试。
关于俄乌冲突中德国的问题,这次俄乌冲突,德国充当了一下非常愚蠢的角色。
首先,来看一下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作为北约多次东扩的引发的实质性冲突,我们不能否认俄罗斯不正当的一面。更不能否认乌克兰自2014年以来梦想加入北约和欧盟,给俄罗斯地缘政治带来的巨大安全问题,这其中乌克兰负有绝大部分的责任。
有人说,乌克兰作为独立 的国家,想加入什么组织那是乌克兰权利,跟别人无关。有这种说法的人,根本不用去反驳,更不值得反驳。因此俄乌冲突的根本切入点在于乌克兰,乌克兰本应该在地缘政治中作为一个多方面的获得的中立者,何乐而不为,但是他却选择了一个最为不妥当、最危险的对抗之路。这不得不说这是乌克兰的悲哀之处,也是乌克兰人的悲哀之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在此之前,欧盟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而德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自冲突开始后的3月份左右,欧盟与美国达成了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欧美联合声明中称,在2027年前,美国应帮助欧洲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到2030年前保证欧洲每年可以得到5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即在当年的年底,就有150亿立方米的美气卖给了欧盟,使得美国对欧盟的“自由气体”增加了三分之二的贸易量。
当然这都是欧盟,或者说德国高价买来的,基于之前德国的天然气主要是通过俄德的天然气管道获得,因此德国并没有液化天然气接收码头,德国的购买美国“自由气体”的成本肯定会更高。这也使得欧洲的基准天然气价格一度创下每兆瓦时227欧元的纪录新高,约合250美元,而这个价格是美国当地价格的14倍。
在如此高昂的“自由气体”的冲击下,德国的制造成本和国民生活成本必然不会低,至少对德国整体的影响会是很大的。这是德国积极参与俄乌冲突的直接“受益”结果。
另外一点,德国军工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次俄乌冲突,德国的大力援助乌克兰,无论是小钱钱还是军事装备,实际上从效果来看,作用非常小。
而且由于德国援助的军事装备在战场上屡屡被俄军给零件返厂化,从而一度使的德国军人企业的股票下跌。与此同时,这也使得德国的联邦国防军的军事储备严重偏低或军队使用装备告急,其中致使300多辆的装甲战车只有一半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其它的都在趴窝维修。
德国是想通过俄乌冲突,德国的积极行动来加强其在欧洲的领导力。但是事实上来看,德国反而恰恰缺乏这种领导能力。另外德国这样的积极“贡献”,觉得这其中应该很大程度上有美国人的影响,毕竟在德国境内还驻有近3.5万美军,这是美军在欧洲最大的驻军数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了德国的行动。
然而,在德国不断对乌克兰进行的援助的情况下,战场上的表现并没有好转,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失败的状态。德国这种一厢情愿的在欧洲想通过军事援助来试图增强在欧洲领导力的举措,反而适得其反。
挤牙膏式的援助,也恰恰证明了德国没有这个能力来领导欧洲。反而法国倒比德国更合适。毕竟在政治和军事上,法国在整个欧洲来说,最比较“独立”的一个国家。
从德国的角度来猜,可能德国会觉得乌克兰问题,迟早会影响到德国的国家安全。当然这是一些德国政客呼应美国人的想法。
德国人并不买政府的帐,在去年的8月份,已经开始不断抗议德国政府干预乌克兰问题,呼吁和平解决俄乌问题。这反应了德国国内的一种民意就是:别人家的问题,外人少搅和。
这次俄乌冲突,德国充当急先锋,对德国的经济冲击也不小,根据德国自己的统计,俄乌冲突两年的时间,德国的损失了2000欧元(合2070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作为冲突外的一个国家,两年的时间,损失了一个乌克兰2021年战前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2021年乌克兰GDP为1990亿美元。也就是说一年半个乌克兰。
作为世界经济自由贸易的西方畅导者之一,德国直接自己干了干趴自己的勾当。回旋镖游戏实在是没有玩儿好。
所以针对德国在俄乌冲突当中的扮演的角色,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马前卒(可能受到了美国人的压力);一个是想当老大,但是能力不足。#我在岛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