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新瓶旧酒”的路径依赖?

上海奉贤 2025-04-01 16:48:02

当前,科技创新正以“代际跃迁”的速度和力度重塑经济版图,科技革命撬动产业革命,带来全球竞争的大洗牌,也改变着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

奉贤是市委寄予厚望的“南上海城市中心”,正经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跃”,面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双重挑战。平心而论,我们许多工作思维和方法还没有跟上形势,“中介招商模式”仍然根深蒂固,“拉到篮子都是菜”的现象依然存在,“上海土地不愁卖”“重招商轻培育”的思维惯性亟待转变。如何破局,这既考验魄力,也考验智慧。当前,奉贤正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激励广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继续发扬求实创新、埋头苦干的精神。

突围密码,深藏于奉贤独特的产业基因之中。这里是上海民营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民营企业超60万户,有昆易电子等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还有和黄药业等硬核科技企业,2024年有效发明专利增速27.57%,位居全市第一。突围,就要千方百计更新赛道、做强生态、做优服务,真正把创新企业的潜能释放出来。这里面,要着重处理几个转变:

要素配置,要从孤岛布局转向生态链条。 数字时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已变革为人才密度、数据资产、服务平台等新型要素,传统企业的单兵作战模式,已升级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我们的布局方式也要应时而变,摆脱“孤岛”,注重生态和链条。在奉贤,完整的化妆品产业生态已基本构建,通过整合原料研发、检测认证、中试生产等全链条服务,“东方美谷”世界级产业集群集聚了上海1/3以上的化妆品生产企业,产业规模接近700亿元,其发展范式也为“四大新兴产业”的生态构建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进更多检验检测、中试平台、评审中心等产业公地,贯通产业生态的资源链、创新链。今年组建的“四大产业”专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前沿领域、发展路径,聚焦细分赛道,营造各产业园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创新培育,要从技术引进转向源头突破。 科技创新需要耐心资本,这也包括发展观念上的战略眼光、长期思维。在当前竞争激烈、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移栽大树”,更要“培育苗圃”,久久为功加强在地企业孵化。奉贤从不忽视对科技研发投入高、技术壁垒深、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我们出台的“基金+基地+产业”支持政策,已迈出关键一步,推动基金相关资本投资园区企业,促进基金资源转化为园区项目,让更多“十年不鸣”的科创种子长成“一鸣惊人”的产业大树。同时,本土创新力量的挖潜是赋能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我们坐拥海湾大学城的丰富科教资源,要更好打造“前校后厂”产学研模式,突出产学精准对接,进一步将高校“智力富矿”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动力源泉”。

招商服务,要从政策比拼转向精准滴灌。 传统招商模式在技术变革浪潮中遭遇挑战,如何大浪淘沙中慧眼识金,关键是专业化招商水平。苏州工业园将招商局改组为“创新生态委员会”,成员包括风投合伙人、开源社区领袖甚至科幻作家,值得关注。奉贤也聚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的复合型团队,邀请行业领军人物、科研专家学者与奉贤共谋产业发展。“引进来”的企业,更要靠优质的服务“留下来”。我们要对标顶尖标杆,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杭州“浙里办”App实现政策匹配精准度达90%、企业诉求响应周期压缩至3天,深圳推行“秒批”政务服务、300项事项实现“无感申办”,我们的服务企业“13710”机制(1天回应、3天出方案、7天初步解决、1个月确保解决)也要不断迭代升级,特别要从单纯的给政策、给优惠,转向搭平台、畅通道、给机遇,不断提速降本、提质增效,为企业创造适合创新的营商生态。

这场突围之战,需要超越“追赶思维”,摆脱惯常手势,更要有与未来对话的豪情和智慧。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转变思维,破旧立新、勇往直前、担当作为,奉贤完全可以从“远郊跟跑者”蜕变为“新赛道领跑者”,在上海之鱼湖畔,书写属于自己的产业传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