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个人形机器人跑得真快!”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上,来自北京亦庄的“天工Ultra”在一片欢呼声中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桂冠。
天工队选手“天工Ultra”冲线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共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参赛。从身形上看,机器人参赛选手中的“大个头”身高可达1.8米,其中参赛选手“天工Ultra”身高1.8m,体重52kg;“逐日行者”身高1.8m,体重45kg。也有身材小巧型选手参赛,来自小巨人队的参赛选手“北职大‘0306’小巨人”身高仅75cm;海派兄弟队的参赛选手“MiniHi”(中文名小海)身高82cm,体重17kg。开赛前,少数几位机器人选手公布了奔跑速度,据参赛名单公布的信息,“天工Ultra”平均速度可达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12km/h。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说:“为在此次马拉松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攻克了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硬件难题,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参赛过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为7-8千米/时。”据介绍,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每个参赛机器人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控制方式可选手动遥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参赛团队需确保机器人安全合规,严格遵守比赛线路与规则。为确保更多机器人能够顺利完赛,参赛团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赛道沿线还设置了多个补给站,提供电池更换、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等后勤保障服务。赛事除设置冠亚季军之外,还设置完赛奖、最优耐力奖等系列奖项,并准备科技创新研发奖励,激励机器人研发团队的创新突破。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本次大赛我们秉持‘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的理念,毕竟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测试验证平台。21公里的长距离测试以及不间断奔跑,对机器人的多项技术都是巨大挑战。”为何要举办这样一场人与机器人共同参与的马拉松大赛?梁靓表示,“人形机器人与人同场竞技,不仅能借助极限场景倒逼技术突破、展现标杆性应用成果,还能激发社会对‘人机共生’的深度探讨,进而提升公众认知,促进机器人产业加速落地。”人形机器人踏上赛道奔跑,看似一小步,实则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一大步。人类挑战马拉松是挑战身体极限,而机器人跑马拉松则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记者:王佳编辑:云阳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