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围绕香港长江和记实业向贝莱德出售全球港口的事件,大公报多次发文批评,港澳办转发表明态度,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但就在这种声讨之声不息的情况下,据彭博社报道,李嘉诚不听劝阻一意孤行,长江和记与贝莱德谈判进展顺利,双方正在稳定推动港口交割事宜!
不听劝阻,卖国求荣
近期,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的一则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
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将其旗下的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财团,其中包括位于巴拿马运河的两个重要港口。
尽管遭到了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这笔总价值高达190亿美元的交易计划却仍未终止,但彭博社声称长江和记仍在继续推进该交易,预计将于4月2日达成协议。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长江和记与贝莱德财团的谈判不仅已几近尾声,双方之间快速直接交易使得其他潜在竞标者。
如中国国有企业等,几乎没有机会进入谈判阶段。
通常情况下,出售如此重要的资产时,企业会广泛寻找潜在买家,以获取更高的报价和更有利的交易条件。
然而,长江和记的这种做法似乎并不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原则,售港决定更是引发了外界对其动机的诸多猜测。
不少人在看多了媒体报道后觉得,对一个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的加拿大籍商人售港与美进行抨击实在有些多管闲事,“在商言商”不好吗,为何非要多管闲事?
但中国遭遇这种事情的时候还只不过是舆论声讨而已,国际上类似的“国家安全”干预案例可并不少见。
先例在前,有法可依!
在荷兰阿斯麦公司准备向中国出口光刻机时,以“国家安全”为由,白宫方面曾亲自下场游说荷兰政府,直至荷兰政府出手扩大半导体限制范围,毁了中国进口光刻机的可能。
除却光刻机事件,无论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没收中国公司的马达西奇公司股份,还是美国政府阻止日本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
又或者美国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售高端芯片,无一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商业行为进行干预。
既然其他国家认为某项交易可能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时,能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那么,中国当然也有权利和义务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中国并非完全没有能力阻止这笔交易,作为一个一贯坚持依法治国的国家,中国正在调查该交易是否可能违反国家安全和反垄断法。
尽管对李嘉诚售港事件进行反垄断调查,无论是取证还是未来的庭审可能都面临着相当的问题与麻烦,利用此事来阻止一项商业交易将是在法律上或许会很复杂,但这并非绝无确立可能。
可如果调查结果显示该交易确实存在违反中国法律的情况,相信政府会毫不犹豫地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对这起“卖国求荣售港求存”事件进行干预与惩治。
不仅如此,假设美国借巴拿马港口与刚颁布的船舶税对中国进行刁难限制,那刚刚宣布落地实施的《反外国制裁法》正好可以牛刀小试,让美国知道,“我的剑也未尝不利”!
在商言商?美国作祟!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可不是要“在商言商”。
这笔有关巴拿马运河上港口的交易能实现一石二鸟,不仅能维护美国航运业的霸权地位,更有助于实现特朗普政府全球战略。
美国是巴拿马运河的最大客户,拿下巴拿马运河不仅仅可以方便美国自己,更可以为难巴拿马的第二大客户——中国。
一旦交易达成,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影响力可能会受到削弱,同时美国可能会利用其控制权对中国船只进行刁难和敲诈,从而严重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若此笔交易最终达成,中国于中美关系里或许会丧失一个关键筹码,而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战略遏制。
危险重重,舆论哗然
长江和记的这一交易计划,引发了中国各界的强烈反对。
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将43个重要港口交给一向视中国为假想敌以转移国内矛盾的美国,不仅仅会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更是向特朗普政府“俯首称臣”,“跪地求饶”。
这种观点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许多人认为长江和记应该更加重视国家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商业利益。
正所谓有国才有家,商人为利益理所当然,但在国家和利益面前,只有以大局为重才能走的长远。
李嘉诚此举恰似清末买办出售吴淞铁路,用短期利益置换长远主权。
商人可以没有祖国,但祖国必须守护自己的商业命脉。
这场售港风波不仅是商业伦理的试金石,更是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警钟——在霸权主义的围堵下,我们已经退无可退,唯有筑牢底线思维,才能在惊涛骇浪中守住复兴的航向。
信息来源:格隆汇--2025-03-26
金融界2025-03-26——商务部专家白明:李嘉诚在商不言商 卖港口经营权当然可以,但要符合商业逻辑
信息来源:财通社--长和据报按计划推进巴拿马港口出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