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宦官干政”这一现象十分常见,其中以汉朝最为明显,这会直接造成皇权的衰落与分化,如果皇帝本身不够强势,无法夺回权力,那么就会导致乱世局面出现,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大场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权旁落导致地方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各路诸侯虽然号称“护佑朝纲”,但在拥兵自重后都占据城池,形成割据势力,有不少枭雄都在当时赫赫有名,吕布无疑是这一时期名声最为显赫的一个,有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是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的最强战力。
但因为有勇无谋,先后背叛了董卓和丁原,最终在和曹操对峙时,谋士陈宫在和曹操决裂后,选择站在吕布阵营,但吕布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没有选择听陈宫的话,最终导致了自己死在了白门楼。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从史书记载中看,你是吕布也不会听陈宫的话。
陈宫的心态从史书记载中看,黄巾起义是在公元184年爆发,这场战争直接导致天下饥荒,饿殍遍地,受到天灾影响的不仅是广大农民群体,许多有一定地位的士人阶级和贵族也在其中,他们全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也导致了自身心态的改变。
在此之前,朝政稳定,这些人坚持儒家的理论学说,将孔子口中的“君子”奉为自己行为举止的标准,如“忠臣不事二主”等过于绝对的言论,因为当时社会乱象并未出现,所以此类认知的错误性质也没有被揭露,但当叛乱开始,认知逐渐发生了改变。
这些士族阶级迅速抛弃了“君子”言论对自己的束缚,他们也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想为自己寻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凭借智力和武力取得更多的生存资源,主要做法就是投靠一方君主,成为他们麾下的“谋士”。
陈宫就是这类官僚的典型,他和曹操的相识也是如此,最初陈宫只是东汉政权之下的一个小县令,在他心中也有理想存在,但从目前朝廷的情况来看,这种理想已经无法实现,所以必须寻找其他机会。
正是在此时,陈宫遇到了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出来的曹操,这时的曹操也是一个热血青年,他渴望报效国家,甚至为此不惜自己的生命,陈宫被这种态度所打动,所以才选择追随,只可惜后来曹操的另一面展现出来,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逃跑,这让陈宫对他大失所望。
陈宫虽然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原本的信念和做事的原则,气节和人性都是他所不能放弃的存在,曹操这种草菅人命的做法,注定难以获得他的认可,所以才选择离开,后又跟随了吕布。
从文献记载中以陈宫为首的文人阶级来看,虽然主张“贤臣择主而事”,但对朝廷依旧保持着应有的敬畏,也就是说,对国家的忠诚是他们的出发点,尽管当前的东汉政权已经十分衰落,但陈宫的理想依然是为国家的统一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开始之所以选择曹操,是因为他“为国除贼”,后来又放弃曹操,这是因为他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言论并不符合陈宫的世界观,所以只能分道扬镳,但从行为准则方面来讲,吕布似乎也不是陈宫的最佳选择。
吕布的反复无常仅仅从武力方面来判断,吕布在东汉末年无人能出其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武力值并不是最重要的,吕布的最大缺点在于反复无常,他堪称是东汉末年的跳槽专家,先后投靠丁原,董卓,王允,其中前两人都是他的义父,后来都死在吕布手中。
不仅如此,继此三人之后,吕布还投靠过袁绍,袁术,张扬,张貌等,甚至还想过投靠刘备和曹操,这是他为人最大的缺陷,不仅目光短浅,并且容易被利益和美色所迷惑,轻易背叛主公,对于这一点陈宫不可能不知道。
在当时很多人的认知中,吕布就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把自己的一身武艺当成捞取个人好处的筹码,谁给他条件更加优越,他就会投靠在谁麾下,一旦有更好的去处,不仅会立刻选择背叛,还会斩草除根,杀掉自己的故主。
吕布当时是无人敢用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人敢追随,因为他的脾气难以捉摸,身为他的手下,永远不知道吕布手中的方天画戟会指向谁,敌人与盟友之间的转换将会十分频繁,即使是刘备这样的仁义之人,也无法接受吕布。
对于陈宫这样高风亮节,做事有原则的存在,选择投靠吕布或许只是为了报曹操之仇,吕布作为当事人又怎么不知,况且他本就多疑,并且在后期家破人亡几乎走投无路,所以对于陈宫提出的计策,基本都会持怀疑态度。
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吕布目前所能相信的就只有自己而已,尤其是看到陈宫的背景和对曹操的态度之后,他就更加不会相信后者,宁可坐以待毙,也坚决不肯实施陈宫的计策,他明确知道,两人目前都只是相互利用而已。
对于陈宫而言,即使不辅佐曹操,强于吕布的诸侯还大有人在,没有必要选择吕布这样一个孤家寡人,现在陈宫的目的并不是恢复朝纲,而是单纯为自己报仇,也是为当年自己无知而错放曹操进行忏悔,吕布则是为求自保。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前者所提出来的计谋基本都是主动出击,而对于吕布来说,坚守不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不仅不相信陈宫,甚至也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真正战胜曹操,最终因为贪生怕死而选择不听陈宫的话。
陈宫的计策与难度其实从陈宫早期为吕布制定的计策来看,其实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比如早年偷袭徐州,当年张飞醉酒,打了曹豹,后者就来到吕布军营处投靠,并表示愿意帮助他偷袭徐州,当时的吕布还拿不定主意,所以选择询问陈宫。
陈宫在听说后表示“小沛原非久居之地,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最终一举夺取徐州,让吕布的实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从这种情况来说,吕布对于后者的计策应当十分信任,为何接下来却不肯听从他的安排?
原因只有一个,陈宫接下来所提出的对策要对付的人乃是曹操,从当时的地理位置看,兖州在东汉末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荀彧早就对曹操说过,这一地区“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属于“天下之要地”,因此,曹操对这里进行平定十分重要。
相对来说,这里也成了其他诸侯夺取的战略重点,然而陈宫却提出让吕布偷袭兖州,这一计谋可谓十分大胆,形单影只的吕布自然无法执行,他认为曹操身为枭雄之一,定然能够察觉兖州的重要性,事实也果真如此。
曹操在意识到兖州重要地位的同时,还注意到了以河北地区为依托的袁绍,以及幽州为根据地的公孙瓒,早在曹操占据兖州之前,这些诸侯就已经开始觊觎这里,《三国志》中曾明确记载“公孙瓒在被袁绍击败之后,从幽州率领骑兵驻扎兖州”,同样有占领的迹象。
除了公孙瓒之外,割据于南阳的袁术对兖州也有想法,作为袁绍的堂兄弟,两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反目为仇的状态,不仅水火不容,对相互争夺的兖州地区,自然不会手软,根据史书记载,袁术也曾派遣金元休驻守兖州。
后续此地虽然被曹操占据,但北方地区依然遭到公孙瓒的进攻,曹操在和他对战的过程中,遭遇界桥之战的失败,但依然没有放弃兖州的打算,甚至退求其次和袁术结盟,总而言之,兖州的军事割据势力十分复杂,争夺之人也众多。
相比于手下陈兵列阵的大诸侯,吕布只是其中的小小一个,况且他的手下兵马大多数都不属于自己,无论是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吕布都不可能做到听从陈宫的话去偷袭兖州,他虽然无谋,但并不傻。
且不说自己偷袭的胜算,如果依靠自己目前的军事能力去偷袭兖州,即使侥幸获得了成功,也将会面临来自各路诸侯的追杀,甚至有可能引来联合攻击,无论结果如何,自己都在劫难逃,所以他根本不想,也无法执行陈宫的提议,因为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还会引来一大批敌人。
吕布在这种情况下也算逃过一劫,但最终也难免死亡的结局,作为曹操的死敌,吕布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白门楼上被曹操吊死,陈宫也走向了死亡。
参考文献
[1]王曦.以陈宫为例浅析三国寒门谋士的心态[J].今古文创,2023,(45):87-89.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26.
[2]赵旭.陈宫形象刍议[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7,(00):100-106.
[3]赵瑞华,王礼亮.《三国演义》中陈宫形象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33-135.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1.1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