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中十分经典的一部作品,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之中,为我们刻画出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和记忆深刻的故事情节,例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草船借箭的诸葛孔明,和以仁义道德著称的刘备等等。
但不可否认,罗贯中在自己创作过程中加入了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以“拥刘反曹”为主要思想进行故事刻画,但在此基础上,又不得不尊重历史事实,所以在对蜀国各种人物形象及命运塑造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羽张飞的先后亡故。
两个人物的结局十分悲惨可惜,尤其是张飞,作为刘备创业的最初资金提供者,他的死亡实在憋屈,并没有死在战场的拼杀之中,而是因为下达了一个命令而导致自己被范强张达二贼陷害。
从当时三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张飞所要求的三天制造的10万白旗白甲有可能完成吗?
不可能的任务与杀身之祸张飞是三国演义之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草莽英雄之代表,但与众不同的,张飞总是粗中有细,在大大咧咧的同时,也能出现一些点睛之笔的谋略,但性格冲动,鞭打士卒总是自己致命的缺点,最终也是为此丧命。
以张飞的性格来说,能够真正让他丧失理智的人其实哪有几个,尤其是在桃园三结义后,大哥刘备和二哥就是张飞的全部,为了成就刘备的理想,张飞可以放弃一切,在误以为关羽背叛刘备后,张飞也会伤心欲绝。
这种直来直往的性格在正常情况下很容易结交到一些英雄豪杰,但也很容易得罪一些势利小人,张飞就是在火爆脾气的加持之下,栽在了小人手里。
当时关羽负责镇守荆州,但最终在调兵遣将上出现了失误,导致吕蒙白衣渡江,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张飞得知后表现出极地愤怒和伤心,从性格来讲,他根本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当场就决定报仇。
在刘备东征的命令下达后,张飞叫来范强张达二人,要求他们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白旗白甲,提供后续征讨东吴之用,二人在接到命令后十分惊讶,表示三天时间太过仓促,根本不可能全部制造完成,请求张飞宽限一些日子。
但此时的张飞喝了酒,加上原本情绪就十分悲伤,所以很快转变为愤怒,多次鞭打范强张达二人,并告诉他们,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会被斩首。
当晚深夜,范强和张达二人在帐中商议,认为根本不可能如期完成任务,所以与其被张飞杀死,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先杀了他,所以趁张飞熟睡之时,二人潜入营寨之中,手起刀落结果了张飞的性命,并拿着首级献给了东吴孙权。
很多人在对张飞的死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分析起了他的死因,除了自身的性格之外,对范强张达二贼下达的命令也是十分关键,如果当时并没有下达制造白旗白甲的任务,张飞或许就不会死,那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张飞下达的这个命令现实吗?
古代的铠甲发展从材料来看,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是由石头,木头,骨头等非金属材料结合麻藤编织而成的护甲,这类甲胄本身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毕竟当时所使用的武器锋利程度有限,随着后来青铜和金属铁等逐渐出现,甲的防护程度也有待提升。
为了阻挡更强大的攻击,人们开始在铠甲表面附着皮革,或者将原本的藤条经特别处理之后装在铠甲外侧,如此才能抵挡大部分刀剑的攻击,随后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更替,战争与和平的状况不同,对铠甲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铁甲的发展,从后续出土的铠甲复原图来看,其表面有十分清晰的鳞甲结构,西汉初期的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大型甲片,而到了东汉末年,时代发生混乱,政权并立,士兵所使用的铠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引发了残酷的大混战,虽然最后获得了统一,但战争对经济和生产力的破坏很大,所以在武器和铠甲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到了魏晋时期,基于战争的需要,铠甲的类型有了更多的样式。
除了保护身体的部分,铠甲还具有保护颈部的盆领,因为战争太过频繁,所以为了更加全面的保护,士兵们所使用的铠甲,除了上述保护重要部位的部分之外还增加了对肩膀胳膊和双腿的保护措施,外部基本都附着铁制品。
另外,按照当时的士兵配备,铠甲还会带有一个类似头盔的部分,用来保护士兵的头部,主要是一个半圆形的铁质品,而有些铠甲外形像是现代的套头短袖,是为了方便穿戴,方便在战场上快速发挥作用,三国时期大都以这一类铠甲为主。
当然,这只是士兵的配置,根据曹植在作品中的描述,魏晋时期还出现了其他更加复杂和坚硬的铠甲,主要为尖兵和将军使用,其中提到的黑光铠,明光铠,环锁铠等,很多铠甲都已经流行到了唐朝,但这些并未被广泛使用。
根据部分学者的推测,其实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新式的高防御铠甲,并且制作难度很大,消耗时间很长,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会做此类要求,普通的士兵和将军没有穿戴的资格,也就是说,张飞令范强张达二人制作的,可能是当时最通用的套头铠甲。
但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铁制品的加持,所以能不能在三天之内打造完成十万件,和当时的金属冶炼能力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东汉时期的金属冶炼炼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让我国的古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重要提高,并且很快被用于生产和战争,结合当时东汉的社会背景来看,冶铁大都采用人工的方式,一般是将铁矿石与木炭一层一叠放入火炉之中煅烧,让它们变成更加坚硬的钢。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汉朝时期,出现了“竖炉法”炼铁,并且规模逐渐扩大,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鼓风技术,因此锻炉内的温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随着技术的提高,此时的人们也能锻造出纹路更加细腻,形状更加精巧的铁制品。
也就是说,在张飞所处的时代,铁制品已经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但这并不意味着三天之内就可以达到十万的产量,这种夸张的数字,更像是张飞在开玩笑。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看,要想将张飞规定十万白旗白甲全部打造完成,需要数量庞大的铁矿石,还需要数量更加庞大的碳作为它的燃料,仅这一点,在三天之内就难以准备齐全,因为当时的铁矿并不可能直接得到,而是需要经过人工开采。
另一方面讲从另一方面讲,即使拥有这些原材料,整个炼铁的过程,还需要人工来完成,需要大量竖炉设备和人工来操作,就算全部齐备,所能得到的也只是半成品,要将炼出的金属铁附着到铠甲上,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作量。
按照诸葛亮当时草船借箭的做法,三天之内锻造十万只弓箭都不可能,至于武装士兵的铠甲就更是无稽之谈。
其实通过后续朝代的例子也能看出这个要求的离谱程度,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巅峰时刻,虽然那个时候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依然存在,大明的许多皇帝都曾亲自带兵出征。
虽然只是局部战争,但依然需要全副武装的士兵,铠甲和武器也是必须品,从历史记载中看,就算是明朝已经出现热武器的情况下,三年时间才仅有不到三十万件铠甲的制造记录,如果平均算下来,每年的打造数量也不到十万。
况且东汉末年的社会生产力又怎么能和百年之后的明朝相比,就算是明朝时期,发动全国来造铠甲,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更何况是在三国时期。
也就是说,范强和张达根本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就造好十万件铠甲,就算将这个要求减少10倍,依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况且除了铠甲之外还有白旗,仅是需要的布料和木料,根本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准备齐全。
所以张飞所说的话更像是在开玩笑,或许是在一时愤怒之下的冲动发言,但他自己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压力给到范强张达二人时,他们会在极端绝望之下,采用如此卑劣的手段,但也无可奈何,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在三天之后,他们有活路可走。
参考文献
[1]刘瑞.江苏徐州利国古代冶铁遗址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DOI:10.27035/d.cnki.ggxmc.2022.000230.
[2]江霄霄.服饰中的骁勇之美探析——以中国古代铠甲为例[J].西部皮革,2023,45(15):131-133.
[3]岳涛,戴国斌.铠甲之“在身”:中国传统武术实战性的历史透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9):64-72.DOI:10.16099/j.sus.2021.12.04.0001.
现实个锤子,就现代工业,你赶制10万副铠甲都难。更何况那会了
在历史上肯定不可能了,别说造十万了,就是造一百副都难。但是你也知道那是演义,蜀国人口九十万刘备当时都能发兵七十万伐吴,三天造十万铠甲也不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