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乡镇所在地每月逢农历一四七、或者二五八、或者三六九有集市,一般相邻乡镇为了方便群众赶集,都会相互错开时间。这种固定时间的集市贸易形式,叫赶集,也有叫赶shou(二声)的,县城南部叫赶sheng(四声)。农村说的“赶集上店”,就是指这个到集市购物哇、交易农产品呀!

庙会会场
赶会,这个“会”是指农村的庙会。为啥有的村有庙会,有的村没有庙会呢?首先是这个村以前得有庙宇,比如火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等。庙会也就是是庙宇之内供奉的神仙生日,一众善男信女要给神仙上香祭祀,久而久之,在庙宇周边形成商贩聚集,衍生出各种商品交易。所以说庙会可不是随便起的,它是有历史渊源的,不能头脑一发热,咱也起个会吧,那是瞎胡搞!比如春节期间在公园里举办的所谓的新春庙会,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也只能是——新春大集。
县北部春天的庙会比较多,尤其集中到原刘集镇、大孟镇辖区各村,同时辐射到白沙镇、万滩镇部分村。这一片庙会最早从正月十五岗赵会开始,南乡还有正月初四都有庙会。庙会高峰期集中在农历二、三月份,到十月初十杨庄庙会结束。有固定日期的庙会,比如二月二,三月三,三月初六,三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四月初八,六月初六(绿月绿),六月十九,七月十五,十月一这些日子。还有不固定日期,以二十四节气,或者传统节日为会期的,比如谷雨会,小满会,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庙会从最初的祭祀神仙,到商品交易,到走亲访友,时代在变,功能定位也在变化。一个庙会涉及到千家万户,不同人员在庙会上演绎着精彩纷呈的人生百态,咱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解读不同的庙会体验。
(一)早会吃新果,晚会吃剩果。
老家这里所说的“果”,读音为guao(三声),是指老式点心。集小京枣(江米条)、桃酥、小扁食(糖鱼)、芋头酥、沙琪玛等各类点心于一起,装匣或用纸封包捆扎。

庙会高峰期集中在农历二、三月份,到四月初八暂告一段落。
假如你们村会期比较靠前,亲戚朋友来时,带的礼品都是新买的东西。以前农村都是一封匣果,从这家提到那一家。几个月之后,再有庙会的亲戚,其他人带过来的可不是走了多家礼品,最后落到这块了。
礼品除了“果”,还可能是几串油条,或者是一捆麻花,这都是早些年赶庙会时经常用到礼品系列套装。七月十五会,我在路上遇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几串油条,一看就知道是去走亲戚的。在他经过积水路段时,下车了推着慢慢走,不小心被滑到了,连人带车落下水。这人赶紧从水里爬起来,扶起自行车,油条还往下滴着水。就这样,也没敢耽搁,又匆忙赶路去了。

树枝穿油条
到了1990年代后,流行方便面,赶庙会一家亲戚送一箱方便面,像什么天方面、白象面、南德面,又分干吃面、大骨面、香辣面。谁家亲戚多,能收几十箱方便面。
现在也是与时俱进,礼品从牛奶、饮料、火腿肠、啤酒、白酒都可以。
(二)醉鬼百态
以前家家户户条件都比较穷,吃食上相对差一些,凑着逢年过节、走个亲戚,才能吃上个荤腥,喝上点小酒呀!加上都是亲戚朋友到了一起,有些人不由得就贪了杯,多喝了二两。大家越喷越带劲,酒多话更多,一顿饭吃到太阳偏西。
好不容易摇摇晃晃起了身,推着自行车上了路,却怎么也骑不上车。有的即使上了车,方向却掌握不住,只好路边靠着就地休息一下吧!
你再看,路沟里时不时就有一个东倒西歪的,躺着呼呼大睡的,这都是酒场高手!他们喝酒从来没有怕过谁,出门才看两腿泥,只要当场不丢丑,出门就是英雄汉,走不了,干脆睡一会儿再回家。
(三)逢会必打架
午饭过后,年轻人喝点酒更容易兴奋,庙会会场是必须要去逛一逛。
人多路窄,摩肩接踵,那有不出现身体接触的。
“挤什么挤呀,没长个眼吗?”
“他娘勒个腿,会不会说话!”
“恁妈勒个逼!想死咧吧!”
一言不合,就动开了手。庙会上打架,一般都是群殴,打架带砸摊儿,能追几条街。那时候不兴报警,只要不打死人,也不经公安处理,谁挨打谁倒霉,谁受伤自己就医处理。一个庙会不打上几架,感觉缺点什么。
有一年,七月十五会,一辆拉麦秸的小四轮车从会场经过,那车装的超宽超高,整个庞然大物,堵住路好长时间过不去。有人埋怨拉麦秸的司机不长眼,非要这个时候从会场上经过。不知道是谁,在后边把车上麦秸给点着了,一会儿功夫,火势蔓延开来。眼看扑救不及,司机赶忙摘了车头。开出车头后,连麦秸带拖斗全部烧了。也不知道最后抓住纵火者没有。
(四)人走茶凉,世态炎凉
邻村出了一个大人物,曾任某乡镇信用社主任,手握资金放贷大权,一度接受各路大神供奉。在任时候,门前车马成群。
主任老家也有庙会,每当庙会时候,从头天晚上开始安排酒场,各方朋友到访,不断的人来人往。庙会当天,屋子里放不下,连院子里都摆上桌子,总共能摆一二十桌,就这样,还有客人坐不上桌子。
后来主任因违规发放贷款被立案查处,调查后被取保候审。当年的庙会,主任虽然也有心理准备,想着毕竟交了那么多朋友,就算来十分之一,也要有个三五桌客人罢!就按五桌准备了酒菜,结果当天就来了两桌客人,还是老亲戚们,那些个酒肉朋友一个也没来。
(五)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一般的村只有一个庙会,有的村一年两个庙会,还有一年四个庙会的村。更离谱的是白沙村一年13个庙会,一个月一个庙会,才12个,还有一个月两个。白沙村曾有“白沙街不主贵,一年十三会”之说。
农村庙会是与招(待)客(人)相联系的,只要是招客的庙会,有来往的亲戚都需要带礼物上门赶会。一般亲戚都好说,主要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赶会,礼物不能太随意。如果娘家亲戚数量多,肯定需要准备相应份数礼品。除了春节(正月初二),麦罢(六月初十)、中秋这些特定节日,一年如果再有几个庙会的话,对新成立的小家庭也的确是一笔大负担。用农村人的话说,就是“光串亲戚,都串不起”!
闺女出嫁后,娘家人回访闺女家,一般都是趁着庙会。娘家人拖家带口的去闺女一帮子人,怕桌椅板凳不够用,连桌椅板凳都用车拉去,吃罢饭再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