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是在白帝城托孤?若他回了成都,蜀汉就亡了

史海文澜客 2025-02-22 14:31:41

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白帝城托孤这个故事吧。在那一场景当中,发生的事情可是让诸葛亮这辈子都难以忘怀呢。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那一番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的嘱托,真的是深深触动了诸葛亮,把他感动得,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情绪特别激动呢。

大家都知道那是相当感人的一件事,可与此同时呢,大家有没有琢磨过这样一个问题?托孤可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呢,那为啥是在白帝城这个地方进行,而不是在蜀汉的都城成都去完成这件大事呢?

大家想一想啊,如果是在成都的话,蜀汉说不定就会提前灭亡了呢。那这到底是为什么?

打不死的“小刘”

这其中第一个原因呢,是和刘备的性格紧密相关的。具体来说,就是刘备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呢。

刘备在最初登场之际,那真可谓是两手空空,啥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他带着关羽、张飞这两位兄弟,一步步开始打拼。从最初他们仅仅只有兄弟三人的小团体,慢慢发展壮大,到后来居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支军队呢。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那可是经历了数不清的战役哦。这些战役呢,有取得胜利的时候,让他们士气大振,可也有遭遇失败的情况,不过他们始终都没有放弃,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地走了过来。

刘备对待胜负的态度十分坦然。你看啊,就算是失败了,在他看来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毕竟他本就是从一无所有的境地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哪怕输了,那也没啥,大不了就重新开始呗,就这么简单。

要知道,刘备这个人啊,哪怕是经历了败仗,他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行事风格,该做的事情一件都不会落下。不管面对的敌人有多强大,他从来都不会选择退缩,始终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头呢。

当然啦,要是情况危急到已经威胁到生命安全了,那这个时候肯定是得撤离的。毕竟,人只有先保住性命,好好活着,才能够去谈论未来的希望,要是命都没了,那还谈什么其他的呢,所以该撤就得撤。

大家知道吗,刘备后来可是成功建立了蜀汉呢。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刘备和其他人一样,那可都是皇室出身。按说都是这样的出身,别人都能当上大官,整天过得无忧无虑的。可再看看刘备呢,他却只能干着织席贩履这样的营生,就跟个普通小商贩似的。面对这样的差距,刘备打小心里就觉得不甘心,凭啥别人能那样,自己就只能这样呢,所以这种不甘心也一直激励着他,为日后建立蜀汉埋下了伏笔呢。

大家都知道,后来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不过呢,要是跟曹魏还有东吴比起来,蜀汉在根基方面可就差远啦,曹魏和东吴那根基都是相当扎实的,蜀汉相对而言就显得太稚嫩了些。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让刘备痛心疾首的事儿,那就是他的二弟关羽突然离世了。面对这样的变故,刘备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出兵去讨伐相关的对手。

刘备心里清楚,一方面得顾念着和兄弟们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另一方面呢,他也察觉到此刻大家伙一个个都气愤填膺的。要知道,这时候众人的士气正处在极为高昂的状态呢,趁着这股劲儿去讨伐东吴,获胜的可能性那可就会因为这高涨的士气而大大地增加。

起初的情况还真就如同刘备所预料的那般,蜀军在作战过程中可谓是势如破竹,一路接连取得胜利。那节节胜利的态势,可把孙权吓得不轻,差点就被吓得瘫软在地了呢。

在那个时候,东吴从表面看上去呢,似乎是要比蜀汉更为强大一些的。然而呢,实际上他们也陷入到了无人可用的困境当中啦。你瞧啊,当刘备率领着大军前来的时候,整个东吴的朝堂之上,那些文臣武将们,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胆量站出来去迎战呐,这情况可真够让人感慨的。

首先呢,有这么个情况,他们心里其实很清楚,就凭自己的本事啊,是根本没办法打得过刘备的。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啦。另外还有一方面呢,那就是他们完全是自己作孽,简直就是自寻死路,怨不得别人。说起来也是挺让人无语的,他们也不知道是咋想的,闲着没事干似的,非要去攻打荆州。你说这不是没事找事嘛,好好的非要挑起这么一场仗,结果给自己惹了一堆麻烦,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你瞧瞧,他们居然拿下了荆州那几个至关重要的郡,这事儿吧,其实也就罢了。可谁能想到呢,他们竟然还顺势把二爷关羽给杀害了。这口气,换了谁能咽得下去呢?就拿曹操来说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那肯定也会毫不犹豫地亲自率领着大军去征讨的。

东吴的行事风格向来让人捉摸不透,老是做出那种搬起石头最后却砸到自己脚的事情呢。就说他们以往的种种作为吧,经常是干着干着,就把自己给坑了,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往往结果都和他们预期的大相径庭,反倒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真可谓是行事很是让人迷糊。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这般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东吴后期有一位名将,那就是陆逊,他勇敢地站了出来。要知道,当时的形势那可是相当严峻呐,如果任由刘备那样发展下去,而陆逊再不出来采取行动加以制止的话,很有可能东吴就会提前走向亡国的结局。

陆逊确实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在和刘备所率领的大军进行对战的时候,那表现相当出色,完全能够与对方抗衡,丝毫不落下风呢。而这场著名的夷陵之战结束之后,结果是刘备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回到蜀汉所管辖的境内去了。

不得不说孙权也算得上是个挺特别的“人物”。要知道,陆逊可是在抵御外敌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的爱国名将呢,那可是为了保卫国家出过大力的。可谁能想到呢,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孙权居然对他起了猜疑之心。而且这猜疑还越来越厉害,最后,愣是把陆逊给活活地气死了,想想也真是让人觉得惋惜又气愤呢。

难怪在那个时候的东吴会出现人才凋零的状况。你想啊,碰上了一位疑心如此之重的主公,这换做是谁,恐怕都不太愿意在其麾下效力吧。毕竟在这样的主公手底下做事,时刻都得提心吊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因为主公无端的猜疑而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了,所以那时候东吴才会出现基本没什么人愿意全力为其效命的情况。

话说刘备当时情况危急,被陆逊在后面紧紧追赶着,一路狂奔不停。就这样一直跑跑,最后刘备来到了一个名叫白帝城的小地方暂作停歇。

夷陵之战以失败告终后,刘备就生了病。不过呢,他的意志那可相当坚定。他还特意给陆逊写了封信,信里放话道:“你这小子给我好好等着,等我这病一好,咱俩可得再好好较量较量,非得大战上个三百回合不可!”

只见刘备说出了一番大言不惭的话语,对此,陆逊回应他说道:“刘备老儿,没问题,等你这病好了之后,咱俩接着好好较量一番,非要分出个胜负高低不可呢!”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刘备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特点。要知道,刘备可不是那种打了败仗就灰溜溜逃回自己老窝的人,这可不是他一贯的作战风格呢。他有着一股倔强和坚韧劲儿,即便遭遇失败,也不会轻易选择退缩回自己的根据地了事,而是会想着继续拼搏、继续抗争,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在他身上展现得很是明显呢。

要知道,在刘备心里,陆逊压根就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没什么名气的小辈罢了。就拿夷陵之战来说,最后这仗为啥输了呢?刘备心里一直认为啊,完全是自己太大意了。他觉得自己就不该把大军安置在那个特别容易着火的地方,不然也不至于落得个战败的结果呢。

想当初啊,刘备听闻东吴那边是陆逊挂帅出征了。当时的刘备心里就琢磨着,这东吴看来是真没什么可用之人啦,居然派了这么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小将,让他来坐镇指挥这等重要的战事呢。在刘备看来,这陆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以他才会发出那样的感慨呢。

要知道,对于孙权而言,这着实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在那个时候,满朝上下,也就只有陆逊有胆量站出来去抵御刘备的进攻呢。并且,陆逊还放出话来,声称自己有本事能把刘备给打跑,让其铩羽而归。孙权当时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实在是没有太多别的更好的办法,所以也只能依靠陆逊去应对刘备了。

且不管他所说内容究竟是真还是假,孙权当时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只能试着把他派出去一探究竟了。由此可见,东吴其实并非如同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强大无比呢。说起来,东吴也不过就是家底相对厚实一些罢了,并没有那种在各方面都能稳压其他势力一头的绝对实力。

虽说之前大家有过各种说法,也有过一些看似闹哄哄的情况,但咱们得明白,就算是刘备又一次有机会重新安稳地发展起来了,孙权他们面对刘备其实也还是没啥太好的办法去应对呢。

也就是说,陆逊他们完全就是在嘴硬,只是嘴上强硬地坚持某种说法或者态度,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足够有力的依据或者底气呢,就是这么一种纯粹嘴硬的情况啦。

要知道,假如刘备真的能够卷土重来的话,那他十有八九是会和东吴再狠狠地打上一架的。这到底是为啥呢?原因其实是这样的,当时曹丕那边已经派出军队去攻打东吴啦,在这样的形势下,刘备要是有机会重新崛起,出于各种利益等方面的考量,大概率就会和东吴再次发生冲突呢。

在那个时候啊,将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那就是会有两路大军一同朝着东吴进发,然后对东吴形成围攻之势呢。就算最终没办法把东吴给彻底灭掉,但也绝对能让东吴狠狠吃上一番苦头,就好比让他们脱一层皮那样,会给他们造成不小的损失呢。

你看啊,陆逊这人呢,感觉就有点像是只会嘴上吹嘘一番罢了。要是真的到了要实实在在打仗的那个时候,最终吃苦头、陷入不利局面的,那肯定是东吴这边。

大家都知道啊,这东吴其实挺幸运的呢。为啥这么说?因为当时要是刘备缓过劲儿来了,那情况可就对东吴大大不妙啦。要真那样的话,孙权恐怕在还没来得及称帝的时候,就已经把家底儿都折腾光,彻底玩儿完了。所以说,东吴能有后来的发展,还真得亏刘备没那么快缓过神、恢复元气呢。

稳住军心

刘备之所以不能回成都托孤,还有第二个原因存在。那就是他十分担心一旦自己回到成都进行托孤事宜,很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情况。要知道,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蜀汉而言,即便不至于直接走向灭亡,可也会让整个国家变得如同一盘散沙一般,内部混乱无序,难以形成有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对蜀汉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情况哦。

话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存在着一位国君,此人便是苻坚。那苻坚呢,经历了一场极为关键的大战——淝水大战。可惜的是,在这场大战当中,苻坚一方遭遇了失败。这战败之后,苻坚那是一刻也不敢多停留,赶忙撒腿就跑,一溜烟地就径直跑回了都城去了。

在苻坚回去之后没过多久,他便遭遇了被抓捕的厄运,而紧接着,更为不幸的是,他就被杀害了。

当一国之君在战场上遭遇失败,灰溜溜地逃回来之后,这个时候的他无疑处于最为虚弱的状态。要知道,以往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威的他,如今却因吃了败仗而威望大损,手中的权势仿佛也没那么牢固了。而这种虚弱的情况呢,就恰好给了其他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可乘之机,这些人瞅准了国君此时的无力,便觉得有机可图,于是就有可能会生出造反的念头,进而付诸行动去尝试推翻国君的统治呢。

咱们来一起琢磨琢磨西楚霸王项羽,大家都知道,项羽最后选择了自刎这条路,可他当时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当时是有人劝他到江东去发展的,可他却没有听从这个劝告,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刎,这其中的缘由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去想一想。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啊,就算项羽最后选择到江东去谋求发展,那又能怎样呢?要知道,当时的他可是个败军之将。一场大战下来,他的军队几乎是全军覆没,就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琢磨琢磨,又有谁会真心服他,愿意听从他的号令,让他在江东继续发展势力呢?这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要知道,项羽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回去,那就只能小心翼翼、低调行事了,就如同要夹起尾巴做人一般。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形势对他极为不利,要是他不这样谨小慎微的话,那么出现被别人暗中谋害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大概率会遭遇这样的厄运呢。

从项羽的性格方面来看,他那样一个人,向来是极为骄傲、刚猛且自尊心极强的。他怎么可能甘心任由别人骑在自己头上,对他颐指气使、肆意欺辱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尤其是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以一种荣耀的姿态去面对这世间种种了。在他心里,与其屈辱地苟活,去忍受可能来自敌人的种种折辱,还不如以自刎这种决绝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所以,最终他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刎这条路。

话说刘备啊,经历了那场极为惨烈的夷陵之战后,按常理来讲,一般人可能早就赶紧撤回都城去了。可刘备不一样,他并没有在战败之后第一时间就灰溜溜地逃回都城。相反呢,他还留在前线呢,而且还一个劲儿地和陆逊较着劲,那架势可足了,甚至还放出大话来,扬言说过不了多久就要重新打回去,仿佛这一场惨败并没有让他灰心丧气,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非要再和对方较量一番不可呢。

这种情况会致使他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感觉刘备似乎并没有遭遇惨重的失败,仿佛他依然具备着极为强劲的战斗力呢。也正因如此,那些心中存有别样想法的人,才不敢轻易地轻举妄动、肆意妄为。

另外要知道,刘备这边的情形跟曹操那边是存在差异的。就曹操那一方而言,他手下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由他亲自一手培养、带出来的。也正因如此,这些手下对于曹操的忠诚度那可是相当可靠的,完全值得信赖呢。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情况得说明一下,曹操他们,历经了许多年的不断发展呢,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与各个州紧密地融合到一块儿去啦,就好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样。可是再看看刘备这边呢,他在这方面还没能够做到像曹操那样,和各个州形成这种融为一体的状态。

大家应该都晓得隆中对这个事儿。想当初呢,诸葛亮可是给刘备精心规划了一番,规划的内容就是要拿下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地方。后来,刘备他们一伙人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还真就把这事儿给办成了,成功地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呢。

蜀汉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其拥有的国土范围当中呢,除了有两个州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东州啦。

蜀汉有三块地方,这三块地方可是蜀汉最为核心的区域。刘备呢,经过一番努力已经将这三块地方都占为己有了,照理说应该可以松口气了吧,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刘备心里依旧十分担心呢。

大家不妨仔细琢磨琢磨,在这三个州当中呢,必然是存在着那么一些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可不小,而且野心勃勃的。这些人原本心里打着这样的算盘呢,就是当他们所追随的主子失势、不行了之后,他们就打算凭借发动兵变这种手段,去将大权给抢夺过来。

然而事情都还没怎么发展呢,刘备就一下子冒了出来,出人意料地把原本属于他们的位置给抢走了。你说,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会对此心服口服,又有谁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结果呢?

打个比方啊,就如同在一个公司里面有那么一位老员工,一直以来工作表现那是相当出色。按照正常的发展呢,今年都已经确定要被提拔成为总经理啦,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实至名归的事儿。可谁能想到呢,半路上突然杀出来一个新人,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反正最后硬是把这个总经理的位置给抢了去。您说,遇到这种情况,换做是谁心里能服气,肯定都会觉得特别不公平,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呢。

刘备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琢磨着通过联姻的办法,或者给予权力的这种方式,去把那三大州里的主要人物给稳住呢。

大家都能看明白,刘备的那些举动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他真正的心思其实很容易被看穿。而正因为刘备的这些做法,三大州的不少主要人物都陷入了一种比较为难的境地呢。就拿益州来说吧,有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叫吴懿,他妹妹可是嫁给刘备了。

你想啊,吴懿怎么可能起兵去反抗呢?要是他这么做了,那可就把自己的妹妹给坑惨啦。就算他最后反抗成功了,那也没法让众人信服,毕竟这种坑害自家妹妹的行为,任谁看了都会觉得不妥当呢。

夷陵之战遭遇失败以后,刘备便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了白帝城。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呢,他是想要竭尽全力保住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毕竟这是他历经诸多艰难险阻才打下的基业,绝不能轻易就断送掉。另一方面呢,刘备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念头,那就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反攻,期望能够重新挽回局势,重拾往日的辉煌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看当下的局势,曹丕正在对孙权展开教训呢,这时候对于刘备而言,可正是一个绝佳的当渔翁的时机。就好比鹬蚌相互争斗起来,互不相让,而一旁的渔翁就能趁机从中获取好处。如今曹丕和孙权这边闹得不可开交,刘备要是能把握好这个时机,说不定就能从中收获不少利益呢。

实在是很可惜,事情并没有按照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刘备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糟糕了,病情不断加重。他自己也感觉到留在世上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大概也就只剩下十天左右的时间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许多肩负托孤重任的大臣都叫到了跟前,其中就有大家都很熟悉的诸葛亮,还有李严呢。

事实上,早在这之前呢,就已经出现有人起兵展开反抗行动啦,而这位起兵反抗的人,正是汉嘉太守黄元呢。

在夷陵之战结束后,刘备的身体状况变得十分糟糕,已经是病重之躯了。这时候,有一个叫黄元的人,他察觉到这似乎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黄元便起兵开始围攻成都了。不得不说,从某种角度来讲,黄元还算是个有点远见的人呢,他能瞅准这样一个时机去采取行动。可遗憾的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他所愿。最后,他竟然被自己的属下给绑了起来,然后就被押送到了成都,最终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要知道,当时呈现出的仅仅是这样一种情形哦,刘备都还没回到成都呢,就已经有人心急难耐、按捺不住了。可以想象一下,要是刘备真的回到了成都,那场面肯定热闹非凡,各路的人马就如同千军万马一般,都在那儿等着他呢,到时候真不知会是怎样一番状况。

从种种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察觉到,刘备在他一路走来的经历当中呢,还真算是有点头脑的。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其中诸葛亮对他所产生的影响那可是相当深远的。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想必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刘备的行事风格与决策思路呢,所以才让刘备在诸多事情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智慧和眼光哦。

之后呢,刘备就那样离开了,这可就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堆棘手的事儿,就好比是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让人头疼不已。这里面最为突出、也最为严重的问题呢,那就是人才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危机,人才流失的状况已经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啦。

夷陵之战结束以后,蜀汉这边有不少主要的将领以及官员,都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东吴的战场上啦。这么一来呢,蜀汉内部人才方面就出现了状况哦。其中中等人才这块,就像是链条断了一环似的,出现了断档的情况呢。不过呢,相对来说,上等人才受到的损害还不算特别严重啦。

诸葛亮面对这样的难题,当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为了能够妥善解决,他只好采取了这样的举措:一方面,着力去培养那些能力相对没那么突出的下等人才,期望通过培养让他们能逐渐成长起来,分担一部分事务;另一方面呢,安排那些上等人才同时担任好几个不同的职位,让他们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任务,基本上就是让他们一个人要完成原本五个人所承担的工作量呢。

大家都清楚,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是怀有戒心的呢。不过呢,魏延在当时却依旧得到了重用哦。这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人才短缺的情况实在是太严重啦,没办法,即便诸葛亮对魏延有所顾虑,也还是得让他担当重任呢。

在通常情况下,就诸葛亮那脾气,是压根儿不会重用这个人的。不但不会重用呢,说不定还会吩咐手下人去搜罗他的罪证,一旦找到,便会马不停蹄地把他给彻底铲除干净,绝不让其再有翻身的机会。

要知道,当时蜀汉面临的局面可谓是烂摊子一个,形势相当严峻呢。不过好在,经过诸葛亮多年不辞辛劳地付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努力,一点一点地去经营、去谋划、去采取各种举措,总算是逐渐把蜀汉这个国家从那摇摇欲坠的困境当中给挽救回来了,让蜀汉得以继续存在下去。

前面我们提到过,人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谈希望这件事儿呢。就拿刘备来说吧,要是他真的回到成都的话,那可就面临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啦。说不定到时候啊,整个蜀国都得换个人来当君主了呢。刘备他心里也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最后才在白帝城停了下来,没再继续往前走咯。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