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国国防工业的出口赚足了军迷们的眼球,不管是卖到东南亚与非洲多国的海军舰艇,还是一年比一年更多的枭龙战斗机,又或者是各种地面作战与防空装备,都能体现出我国国防工业水平的巨大进步。但虽然看上去好像收获满满,可从国际上的各种统计数据上看,我国过去几年的军贸出口成绩,却并不符合这种印象。
年年统计国际军事贸易数字的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这几天出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表示虽然过去的四年当中,中国连续超越多个传统武器出口大国,站上美俄法之后世界第四大武器装备出口国的位置,但具体到武器出口份额以及价值上都是在减少的。从份额占比上说,我国已经从13-17年,总体占比6.3%降低到了总体占比5.2%,下降了1.1%,出口装备的总价值也相对上一个五年减少了23%之多。同时和一般认知中不同的是,我军最近五年的武器装备进口还在增长。
而这种反直觉的现象,自然也引起了外国‘友人’们的关注,他们认为这几年我国的武器装备在性能上是不断跃进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应该不断增强,而出现了这种出口额萎缩的情况,应该是因为我们把军工业产能都留给国内了。无独有偶,国内专家也有持类似分析观点,认为此种情况可能是在有意控制出口规模,从而满足解放军增强装备建设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此类观点觉得我国正在大规模的备战打仗,囤积各种武器弹药军事物资,以至于影响了装备出口。
这种一眼看上去就挺莫名奇妙的观点,应该说很有那么些刻板印象在了。在西方人看来,我国装备出口规模在扩大,那说明我国在发战争财,加剧军事冲突烈度与国际紧张度;我国装备出口规模在减少那就说明解放军在备战打仗,要拿积蓄弹药破坏世界和平。实话说,要真的哪个国家为了备战就得削减武器出口的规模,那也就没的救了,说明国防工业已经成了完全的一次性不可建设消耗品。毕竟正常的工业国家在面临军工需求提升的时候,都是扩建产能扩招工人来进行的。
需要用外贸的产能需求来填备战的需要,那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防工业失去了造血能力,没办法快速建设新的产能,采购新的工业母机建设新的厂房,招聘新的产业工业来扩充军工产业的生产能力了。但是很显然,咱们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那航空工业几大主机厂的新厂房一个接着一个的建设,造船厂新的生产线一条接着一条的组织,啥时候耽误了我军的装备需求了?
真的说起来,在高端的真正需要我国国防工业紧缺产能的出口装备上,我国过去几年的出口规模反而在增大。18-22年出口的先进导弹护卫舰,先进常规潜艇,先进战斗机,先进防空系统的数量远不是过去能比的,而这些才是真的急缺产能,真的要为备战所准备的东西。出口10万支突击步枪与出口1艘054A型护卫舰,到底哪个对备战影响更大这种事,谁都能回答出来,而我们过去几年能够出口数十架战斗机,十余艘先进护卫舰,大量的防空导弹,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至于为什么在卖出去大量先进高端装备的情况下,我国国防工业的装备出口额还是下降了,那也很好理解嘛。一方面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另一边是我国出口装备形式组成的变化,所导致的可见数额的变动。从经济上来说,这几年是什么情况大家也都知道,我国装备的传统客户们普遍经济能力有限,在经过上一轮的装备换新之后,最近几年并没有很强的需求。这导致了我国一部分装备的出口规模,比如说装甲车辆、比如说轻小武器弹药、比如说部分无人机等等,确实有些变动。
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紧张与对立也让军购变得更加阵营化,尤其是美国挑起的一系列对立行动,也确实挤压了部分我国军事装备出口的市场,这两年军购大客户都有哪些呢?波兰挪威等等的欧洲国家,咱们肯定是吃不到这些北约国家的订单的,而像出口阿根廷之类的客户,就因为西方的政治与经济手段没能成功,这部分算是咱们想卖但是没有卖出去。
另外就是比起以前相对公开透明的出口而言,这几年随着我国出口装备走向高端化和重装备化,出口额的统计数字也不像过去那么精确了,咱们不像美国那样,对出口装备每一项卖了多少钱都公开的清清楚楚。像卖了军舰之后的人员培训成本,各种配套的弹药钱等等,我们不公开自然也没人知道,这导致的统计学误差,也让我国出口装备的规模看起来小了一些。
所以从短期来看,我国的国防工业出口依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不正当竞争的挑战,由于传统客户国家需求的减少,以及新市场开发的困难,最终在贸易额上展现出一些不稳定的态势。但长期的看,随着中东传统军贸买家与北约之间的逐步脱钩,以及西方势力在全球影响力控制力的下降,国防工业国际合作的未来依然还是前途可期的。
像最近,我国和沙特等中东国家的互动,不就说明了这点吗,传统上他们高端武器可都是买西方的。咱们要是哪天给沙特给海军买两艘新驱逐舰,或者阿联酋给空军买几十架隐身战斗机,那就够过去咱们出口廉价装备卖上好多年的了不是?而现在这一天也相距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