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罗斯总统普京同意担任美伊核问题谈判调解人的消息传出,国际政治舞台骤然掀起波澜。这一决定紧随美俄高层密集互动,不仅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微妙转向,更将伊朗推入被动境地——德黑兰尚未正式回应,其战略空间已被悄然压缩。
美俄近期动作呈现反常默契:特朗普政府突然冻结对乌克兰军援,施压基辅释放和谈信号;俄方则同步宣布介入伊核僵局。分析人士指出,这或是双方在俄乌冲突与伊核问题上的利益置换。卫星图像显示,俄军在哈尔科夫前线后撤15公里,疑似为“战术静默”创造谈判窗口。
俄罗斯手握三重杠杆:作为伊朗核设施主要建设方,掌握其核潜力关键数据;通过叙利亚战场与伊朗革命卫队建立深度军事联系;控制着伊朗60%的石油出口过境通道。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突访德黑兰期间,革命卫队高层罕见未露面,暗示伊俄关系出现裂痕。
特朗普政府同步推进“极限施压”升级版:财政部将伊朗航运网络82个实体列入制裁名单,五角大楼向波斯湾增派F-35战机中队。与此同时,沙特突然宣布向伊朗提供50万吨小麦援助,被视作白宫“大棒加胡萝卜”战术的具象化操作。
面对美俄联合施压,德黑兰内部出现分化迹象。议会强硬派要求重启20%浓度铀浓缩,改革派则主张利用俄罗斯调停争取制裁缓解。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央行紧急转移200吨黄金储备至莫斯科,暴露其对西方金融围堵的深度焦虑。
这场牵动中东格局的博弈,本质是各方对后伊核协议时代秩序主导权的争夺。普京的调停姿态既是对美战略妥协,更是维系俄罗斯中东影响力的关键落子。而对于伊朗而言,如何在美俄夹缝中维护核心利益,考验着决策层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