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说北交所】广脉科技:背靠三大运营商发力新基建,算力平台建设业务崭露头角

犀牛北交之星 2025-03-11 11:39:14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算力已成为支撑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算力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为算力服务提供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以来,多家北交所公司传来中标大项目的喜讯。其中,广脉科技(838924)因公告中标杭州西湖大学1.78亿元GPU集群项目,引来市场多方关注。

一、扎根信息通信领域,多业务发力

广脉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综合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立足信息通信产业,依托核心技术,把握IT与CT产业不断融合的发展新趋势,为电信运营商、政府与企业等行业客户提供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技术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在5G通信各种场景下提供全面的行业应用。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5G新基建、ICT行业应用、高铁信息化、资产运营服务等业务。对于5G新基建业务,公司定位为该领域的服务提供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5G基础网络集成服务及配套产品;对于ICT行业应用业务,公司定位为该领域相关硬件、软件产品研发生产商及技术服务提供商,公司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电信运营商为公安、学校、社区等行业最终客户提供相关硬件产品、软件平台及相应的技术服务和系统集成服务。

对于高铁信息化业务,公司定位为该领域公网、专网和信息化集成服务提供商以及铁路相关专用产品提供商,为中国通号等铁路建设总包方及铁路设计院等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及配套专用产品;对于资产运营服务业务,公司定位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资产投资运营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及5G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站址资源、室内分布等)运营服务。

在国家以5G、数据中心、高速铁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新基建战略部署引领下,公司紧紧围绕5G,开展5G基础网络集成服务及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应用场景开发及服务,开展以融合IT与CT为核心的全业务链服务模式,利用各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

公司于2013年认定为“雏鹰计划”企业,2014年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评为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计划”专项信贷支持省级重点企业。截至2022年,在信息通信领域拥有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二、业绩情况

从近年来公司业绩来看,2020-2021年公司大力拓展ICT行业应用业务,营收规模从3.33亿元增长到3.78亿元,2022年受疫情影响营收减少,摆脱2022年疫情影响后,2023年营收达4.21亿元,经营能力呈恢复态势。2024年,公司积极拓展新业务,切入算力服务赛道,报告期内签订算力相关业务合同金额总计超4亿元;根据公司业绩快报,2024年预计公司营收为4.02亿元,同比下降4.49%,主要系报告期内政府财政预算缩减,公司ICT行业影用业务中的政企业务收入下降所致。

净利润方面,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到达峰值3078.24万元,2022年受疫情影响,归母净利润较上期减少1586.6万元,同比下降51.54%;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至2528.8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9.54%;根据公司业绩快报,2024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616.62万元元,同比增长3.47%,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高铁信息化业务增长,且高铁信息化业务毛利率较高。

公司过往的主要客户群体为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铁塔公司、中国通号,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下游涉及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和各行业用户。四大业务板块均围绕电信运营商的需求开展,电信运营商规模较大,行业集中度高,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已与各电信运营商等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业务具有可持续性。主要通过参与客户的招投标获取业务,同类服务销售价格稳定。

三、铁路智能化浪潮下5G通信技术市场空间广阔

在“交通强国”战略与“新基建”政策叠加共振的背景下,中国铁路正经历着从高速铁路时代向智能铁路时代的跨越式演进。这场以5G通信技术为神经网络的智能化变革,重塑着铁路运输的运营方式,更撬动着千亿级的公网5G产业链市场空间,为通信设备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构建起崭新的价值系统。

目前,我国铁路专网仍主要采用GSM-R技术,但其已难以满足现代铁路通信的多元化需求,其2G制式的技术代差导致数据传输速率、连接密度、时延性能等着急指标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智能调度等新型应用场景。

为此,我国2020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5G技术铁路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始逐步推进铁路5G-R专网建设,以满足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及铁路无线系统对物联网、视频监控等业务需求。5G公网以其增强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三大特性,为铁路智能化提供了技术底层支撑。公网5G产业链日益成熟,铁路专网升级的技术基础已具备。工信部向国铁集团批复的基于5G技术的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R)试验频率,更是标志着铁路专网升级迈入了实质性阶段。这一升级不仅将提升铁路通信的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还将为铁路智能化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铁路建设持续提速,铁路营业里程不断攀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5.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4.5万公里,为铁路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铁路网规模将持续扩大,到2035年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这一宏伟蓝图预示着铁路智能化建设将迎来新的高潮,无论是营业线的5G改造,还是新建线的公网覆盖,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四、5G-A商用步伐加快,通信网络建设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速

1.5G-A商用建设加速

在5G-A新基建背景下,通信网络建设的深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从广覆盖到能力跃迁,5G网络正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5G-A作为5G向6G演进的关键阶段,相比5G在速率、时延、连接规模和能耗等方面实现了全面超越,实现了10倍网络能力的提升,并有望达成下行万兆和上行千兆的峰值速率、毫秒级时延、低成本千亿物联,为最终的空天一体化场景提供了可能。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5G-A的商用建设正加速推进。以中国移动为例,2024年3月28日,中国移动在杭州全球首发5G-A商用部署,并宣布计划于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0个城市,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A商用网络,也标志着5G-A商用部署的全面展开。2024年是5G-A的商用部署元年,未来低空经济、车路云等都离不开5G-A网络支撑,广脉科技5G新基建中部分业务为5G-A相关,已形成一定数量。

由于5G网络的普及和5G-A技术的商用部署,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享受到高速、低时延、大连接的通信服务。其融合应用也将不断拓展和深化,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在产业互联网领域,5G-A技术正加速与制造业、农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深度融合,2022年,全国投资建设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4000个,打造了一批5G全连接工厂。电信企业利用5G切片技术提供了超1.4万个5G虚拟专网,助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在政策层面,国家对5G及5G-A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积极推动5G与行业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这一政策导向,为5G-A的商用部署和融合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力的保障。

自2019年5G商用以来,5G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行业投资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从2019年5G商用以来,通信业投资已连续5年保持正增长,连续4年的年投资规模超4000亿元,其中5G累计投资超过7300亿元。

2.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信息系统集成业务作为通信网络建设与优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仅仅局限于通信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服务,还将涉及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集成。这将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为丰富的业务形态。

目前电信运营商更加注重品牌的推广与客户的维系,探索增值服务带来的市场增量,网络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基础设施类工作逐渐交由专业的通信技术服务商来承接。这些服务商凭借专业的通信技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在通信网络的勘探、规划、设计、实施和后期的维护、优化等领域提供了更高效的工作,降低了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和工作繁复量。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共完成电信固定资产投资4205亿元,其中5G投资额达190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部投资的45.3%。5G通信相关产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7600亿元增加至2025年的38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8%。随着5G-A网络的逐步覆盖和完善,以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五、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算力中心平台承建业务前景可期

1.算力需求增长快速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行各业对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大规模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在AI大模型相关算力需求的快速增加推动下,以能耗衡量的全球服务器规模将从2024年的70GW增长至2030年的390GW,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3%。

当前,算力市场正经历着从通用算力向通算、智算、超算一体化演进的转变。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数达到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246 EFLOPS,智能算力规模超过76 EFLOPS,算力总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AI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智能算力需求与传统通用算力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对外发布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中国算力规模超过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然而,当前市场上的算力资源大多仍以传统通用算力为主,难以满足智能算力的高需求。这种供需矛盾为算力集成服务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东数西算”战略的推进以及三大运营商在算力产业上的布局深入,算力集成服务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内,该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数字化转型催生算力网络建设需求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业务迁移到云端,以利用云计算的弹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敏捷性,催生了对算力网络前所未有的需求。

特别是在互联网、政务、电信、金融、制造等行业,算力网络已成为支撑业务运行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些行业对算力网络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对算力性能、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跨区域资源调度能力的高要求上,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算力网络建设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从“自建算力中心”到“购买算力服务”的商业模式进化,标志着算力网络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算力网络的建设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投入与自我维护,而是转向了更加灵活、高效的外部服务采购模式,极大地减轻了企业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上的负担,使其能够更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购买算力服务的模式更加贴合了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企业对算力的需求往往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购买算力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算力资源的规模和使用时间,既避免了资源的闲置浪费,又确保了关键业务在算力支持上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3.公司算力中心复制潜力巨大

广脉科技通过承接杭州图灵小镇智能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及配套系统集成服务项目,成功切入算力服务赛道。近年来,公司通过网安、信创业务以及杭州亚运重大赛事通信保障专项服务项目,在运营商处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为获取运营商的算力相关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3月,公司成功中标杭州西湖大学GPU集群计算系统项目,并与浙江移动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签订了受托代销合作协议及集成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约1.78亿元。

通过为浙江移动提供技术支持、形成具备推广的解决方案,以及承担集群CPU性能评测集成、高速网络系统集成等一系列高难度集成服务任务,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算力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于2024年9月与广州联通签订《算力服务采购合同》,其将使用公司提供的共计96个节点的高性能算力服务,服务期36个月,该合同对公司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及算力租赁领域的战略部署有积极影响。此外,公司正在研究集边缘计算与储能的综合算力柜,未来拟应用于车路云一体化。

随着“东数西算”战略的推进以及三大运营商在算力产业上的布局深入,作为通信运营商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算力中心建设具有强劲的复制潜力。

六、同行业对比

同行业上市公司方面,选取纵横通信(603602)、中贝通信(603220)、君逸数码(301172)、元道通信(301139)、润建股份(002929)为可比公司,其中公司的5G新基建业务可对标纵横通信、中贝通信和元道通信,系统集成服务可对标君逸数码,算力中心建设业务可对标润建股份。2024年1-9月,广脉科技的营收规模为2.67亿元,公司体量较小,但近年来营收增速仅次于纵横通信;从净利润来看,广脉科技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为35.39%,仅次于中贝通信的43.41%;广脉科技的销售毛利率为22.28%,仅次于君逸数码。但缺点在于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较低,这主要由于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通信和算力新基建领域,自研产品较少导致。

0 阅读:4

犀牛北交之星

简介:分享北交所知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