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国军内部为数不多的骁将,和同乡陈赓一起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生,然而在人生转折点,两位好友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不一样的道路,注定了不一样的结局。
虽然走上了不一样道路,但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宋希濂果断喊出那句:“宁为战死之鬼,羞作亡国之民”短短十来字,句句包含爱国情怀,拯救民族危亡大无畏,抗日战争时期宋希濂,配得上抗日名将。
然而,抗日战争结束后,宋希濂果断站在老蒋身边,成为了老蒋内战帮凶,以至于最后成为了阶下囚。
在成为阶下囚后,黄埔老同学陈赓看望了这位老友,也正是因为探望,让一段过往的历史,浮现到眼前,两位黄埔老同学也发出阵阵感慨。
那么,是什么样的一段往事,会让两位宋希濂和陈赓会发出阵阵概况,今天来聊下这个事情。
1907年4月9日,宋希濂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珍涟乡十七都泥溪一个富裕家庭,其家“先世多为文人”,宋希濂是父亲宋宪文与母亲所生的第六个孩子。
由于家庭的原因,让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受到不错的教育,在这期间他读完了私塾,又进入了新式小学和中学。
之后,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期间他和同学曾三合作创办了《雷声》墙报,抨击时弊,宣传爱国思想,深受国文教师熊亨瀚的赏识。
然而,在这个混乱的时期,想要闯出一条康庄大道,最好的一条路,就是从军。
1923年冬天,16岁的宋希濂考入了程潜创办的广州的陆军讲武学校,次年在湘军总司令谭延闿等人保荐下,考入黄埔一期。
和他一起考入黄埔一期还有大他四岁的同乡陈赓,两人相识于长沙育才中学考场后,随后一起到广州陆军讲武学校,然后又一起报名黄埔军校首次招生,并一起被录取为黄埔军校一期生,两人开启了同校共读的生活。
陈赓、宋希濂同为湘乡子弟的两人,虽相差四岁,却因“参军救国”的理想迅速结为知己。
在黄埔军校时期,17岁的宋希濂是最小的学员,大他几岁的陈赓,早在于长沙育才中学就在进步老师熊亨瀚推荐成为了一名党员,如今的他算是一位老资格党员,所以在黄埔军校这所国共共同创办的学校里,时常和国民党方面进行周旋,所以他和周总理十分熟悉,宋希濂平时并不多说什么,但是在陈赓这位知己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是倾向于我党,虽然如此,但是在政治上,宋希濂还是倾向于国民党,1925年由陈赓引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拥有双党籍人士。
时代的原因,让陈赓、宋希濂在黄埔军校呆了半年多,就拿起武器和广东各路军阀战斗,战斗结束后,陈赓和宋希濂先后被提拔为连长。
之后一天,陈赓找到宋希濂,说要他带进城见一位要人,宋希濂几次盘问是谁,陈赓都神秘兮兮地眨眨眼,笑面未客。
当他们来到大兴公司附近一幢房子的2楼,推开一间房门,宋希濂一踏进屋,一眼就认出坐在写字台前的主人竟是周总理,见到周总理后,宋希濂立即收拢脚跟,挺直身子,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告周主任!
周总理起身与两人握手,邀请他们坐下,但宋希濂仍站着继续报告:“报告周主任,我叫宋希濂,是教导二团第四连连长。陈康是我的同学和同乡,他约我进城面见要人,但没有告诉我见谁……
“哈哈,陈又卖关子了。"周总理笑了笑,叫宋希濂坐下,说:“你不必报告了,陈赓早就同我讲过了。你已经加人了共产党的组织,这很好嘛!中国革命的重担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你们是我的学生和部下,也是我的同志,不要拘束,随便谈谈。”
随后三人进行了一次长谈,这宋希濂留下了十分不错的印象,以至于在几十年,依旧记得当天和周总理面谈的情况,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两年后,宋希濂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道路,这条道路,也注定了他的人生,会走向一条挚友陈赓不一样的人生。
1926年3月18日,老蒋蓄谋发起中山舰事件,监视、软禁、排斥大批共产党员。
中山舰事件后,宋希濂的人生来到了十字路口,由于一时间不好做决断,便给陈赓去了一封信,希望陈赓指点迷津,然而还没等陈赓回信,宋希濂被调到老蒋身边,从这一刻起,宋希濂坚定站在了老蒋这一边,1927年正式脱离共产党身份。
在这期间老蒋对双党籍人士咄咄逼人,陈赓丝毫不畏惧,而是怒斥老蒋的行为,在一旁的宋希濂则是默不作声,静静观看,陈赓对此十分失望。
政见上不合,让谁也没办法说服对方,分道扬镳之际,宋希濂设宴与陈赓告别,这句话让陈赓明白,这是他和宋希濂的散伙饭,陈赓虽然失望,但是念在往日的情谊,答应参加宋希濂的送别宴。
由于陈赓人缘好,那时候国共关系尚未完全破裂,所以有不少人前来送别。
席间,宋希濂半开玩笑地说:“今日一别,再见面时我们便是对手。倘若哪天我落到你老兄的手里,可千万别亏待了我哟!”
陈赓则笑答:“彼此彼此,若我成阶下囚,你也得手下留情。”
随后两人喝完手中酒,从此行同路人,然而让陈赓和宋希濂想不到的是,他们喝酒时,开的玩笑,会在多年后一一应验。
在这之后,局势急转直下,老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这期间无数共产党员遭到老蒋残杀,随后国共双方开启了长期的内战。
宋希濂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宋希濂在医院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说:“学生为党为国忧虑,切望校长百忙中赐教。”并劝蒋介石对那些“有为青年”,“不宜任意杀戮”。不久后,他被蒋介石召回南京,升为中校,并送到日本留学。
在这之后宋希濂全面倒向老蒋,成为了老蒋的嫡系,虽然如此,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和陈赓的友谊,当年陈赓在上海被捕后,宋希濂和十多位黄埔同学“闯宫”面见老蒋,留下陈赓一命,后陈赓成功逃出,可就算如此,老蒋也没有责怪宋希濂。
一二八事变期间,宋希濂主动请缨奔赴上海前线抗击日寇,不仅配合十九路军相互配合打出了不少精彩的战役,同时还喊出了那句“宁为战死之鬼,羞作亡国之民。”
之后他又参与对红军围剿,镇压福建事变,1935年处决瞿秋白,西安事变时期,宋希濂率部救驾,被任命为西安警备司令,一桩桩事情无一不在表明宋希濂复杂且反动的一面。
10年重相顾,两位老友甚为欢洽,喜不自胜,作为东道主的宋希濂,设宴款待,两人把酒交心,这时候宋希濂是国军师长,陈赓则是红军师长,十年的内战,让两人如今能走到一起,实在不容易。
由于陈赓的到访,让宋希濂有借口去探望自己的老师周总理,交谈间周总理不仅为宋希濂指点迷津,同时还要求宋希濂“发扬黄埔精神再竞赛”的寄语,促成了宋希濂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宋希濂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血战阻敌富金山,富金山战役后根据日方报纸报道说:“此役由于受到敌主力部队宋希濂军的顽强抵抗,伤亡甚大,战况毫无进展”,“我军遇到强手,束手无策”。
富金山战役后,宋希濂协助远征军反攻在这期间,他先后指挥部队强渡怒江战役、龙陵战役、松山战役,为缅北滇西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淞沪到滇缅战场,他指挥的战役被《纽约时报》称为“用鲜血写下英勇一页”。这一时期,他既是国民党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战将,也是美国自由勋章的获得者。
解放战争时期,宋希濂成为老蒋的内战帮凶,参与内战,公然站在人民对立面,他的举动让他成为了人民公敌。
在这期间,宋希濂见证了国军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失败,淮海战役失败后,老蒋找到宋希濂:“你还是回到沙市去,把鄂西、湘西地区好好经营一番,借以屏障四川。”
在这期间,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宋希濂部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主力部队损失殆尽,只能率部南部,之后在大渡河被我军堵在一个沙坪的地方,宋希濂自杀失败,后被我军俘虏,并送到重庆歌乐山麓的白公馆关押。
1950年,陈赓在得知宋希濂被俘后,迅速处理完手里的公务,从云南前往来到重庆探望这位昔日黄埔一期的老同学。
"你好啊!看见你身体不错,我很高兴!"陈赓说完了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随后又亲切地问:“我们最后见面是什么时候?”
“西安事变后,你到西安警备司令部找我……”宋希濠一边拭泪一边回答。
"对了!对了!我是奉周恩来副主席之命去拜访你的,你还记得吗?当时我说,你是国军师长,我是红军师长,10年内战,干戈相见,血染黄沙,现在又走到一起来了,这可要给日本鬼子记上一功啊!"陈赓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宋希濂的心情也乎静下来,谈话自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多,所叙的多为国共两党20多年来的风历程。
临别时,陈赓一句“我们又走到一起了”,让铁窗后的宋希濂潸然泪下。
在陈赓的开导下,宋希濂的心情也慢慢转好,之后被送到功德林改造,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59年的时候,宋希濂出现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重新获得了自由。
宋希濂获得自由当天,陈赓并转成去接宋希濂,这让宋希濂很是感动。
除此之外,陈赓在四川饭店摆了一桌酒席,约请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黄埔同学小酌。
陈赓十分热忱地接待了他们,见面时紧紧地握手拥抱,第一句话就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大家开怀痛饮,畅谈往事,共叙在黄埔军校结下来的情谊。
后来,陈赓还询问各自的困难,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这让在场的所有人很是感动。
然而,多年的劳累和高强度的工作让陈赓身体早就透支,1961年3月16日,陈赓病逝。
在得知陈赓病逝的消息后,宋希濂很是悲痛,毕竟他才58岁,还有大把的时间发挥自己的才华。
陈赓病逝后,宋希濂曾经说:“陈逝世是国家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他的伟大,他的忠诚,他的卓越指挥,他的无私无畏,……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后的几次见面,他没有一点胜利者自居的那种神气,他的谈话令我心服,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被特殊后,宋希濂任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此后曾当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980年赴美探亲,后定居美国,1993年,86岁的宋希濂在纽约离世,临终前仍喃喃:“若当年跟了陈赓......”这段跨越半世纪的恩怨,终随时代洪流化作青史一页。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