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954万,死亡人口1093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比上一年的-1.48‰略有收窄,但仍然在负增长区间。这一数据延续了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近年来出生人口持续下滑,死亡人口相对稳定上升,使得人口负增长成为现实。

广东:中国生育的最后堡垒
在一片低迷之中,广东新出生人口113万人,连续7年稳坐全国第一生育大省的宝座。其人口出生率为8.37‰,人口自然增长率达0.88‰。

广东为什么这么能生?首先,作为经济强省,这里市场化程度高,开放型经济十分活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这些年轻人正值生育旺盛期,大大拉高了整体生育水平。
再者,广东本地尤其是潮汕等地区,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在潮汕家庭里,多个子女意味着家族兴旺,对生育多个孩子的接受度普遍较高。

多地人口负增长,背后的原因?
与广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西、宁夏等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或接近负增长。江西作为中部省份,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生育主体大幅减少。
随着城镇化加速,生活成本飙升,育儿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生育意愿随之下降。宁夏虽然人口基数小,但在全国生育大趋势下行的背景下,也难以独善其身。

不过,西部地区的海南却“画风不同”,出生率相对较高。海南家庭观念浓厚,生活节奏慢,对生育的包容度和期待度都很高。
而且,海南城镇化率低于发达省份,农村地区生育意愿普遍高于城市,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一定比例,这也拉高了整体出生率。
从性别结构看,虽然全国总体性别比逐渐平衡,但在部分农村地区,传统观念影响下,生育意愿仍存在性别偏好,若头胎为女孩,生育二胎的意愿相对较高。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偏好正逐渐减弱。
生育率低,经济因素首当其冲。如今,养个孩子成本高得吓人。从孩子出生,奶粉、尿不湿等婴儿用品开销不断;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支出更是大头,幼儿园到大学,学费、辅导费、兴趣班费等,压得家庭喘不过气。

社会观念转变同样影响深远。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年轻一代追求自由独立,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事业和兴趣爱好,不愿过早被家庭孩子束缚。
而且,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提升,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多追求,在家庭与事业平衡中,往往选择先发展事业,甚至放弃生育。
看看新加坡,生育率长期低迷,政府想尽办法提升生育率,却收效甚微。在住房上推行公共住房制度,组屋价格亲民,还发放生育补贴,2023年第1和第2个孩子补贴增加到1.1万新加坡元,第3个孩子补贴增到1.3万新加坡元。
2025年,生下第三个或更多新加坡籍孩子的家长,每个孩子从一岁到六岁期间,可陆续获得最多1万6000新元的额外补助金。税收政策也向生育家庭倾斜,可生育率依然不见起色。

生育率持续走低,如何解决?
未来,中国人口生育趋势挑战重重。老龄化加深,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进一步提高,未来死亡人口可能持续上升。生育意愿提升困难,经济压力、职场竞争、育儿成本高、教育资源紧张等,让年轻一代对生育更加谨慎。

为应对这一局面,各地已出台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如生育补贴、税收优惠、延长产假等。一些地区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给予现金补贴,部分城市延长女性产假至半年甚至更长,男性陪产假也有所增加。
但这些政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宣传推广。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至关重要。完善托育服务体系,解决家长孩子幼托阶段的后顾之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降低教育成本,确保孩子接受公平优质教育;改善职场环境,保障女性生育后顺利回归职场,避免职业歧视。
人口生育趋势还与房子及配套问题紧密相关。在人口负增长、生育意愿走低背景下,房地产市场面临挑战。人口流出、出生率低的城市,如东三省部分城市,住房需求下降,住宅小区入住率不高,学校、商场等配套设施经营惨淡。
出生率低且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城市,如上海、江苏部分城市,住房需求集中在改善型,刚需购房群体增长缓慢,新区建设可能面临房子库存积压风险。
而像广东这样生育活力强、人口持续流入的地区,住房需求旺盛,不仅刚需,改善型住房需求也在上升。

这就要求城市在住房规划建设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规模居住需求,如建设更多适合多子女家庭的大户型住宅。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投入。
尽管当前中国人口生育面临困境,但通过政策引导、社会环境改善和观念转变,仍有提升生育水平的空间。
不同省份应根据自身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生育支持政策,应对人口负增长挑战。
房地产市场也需根据人口生育和流动趋势,合理规划调整,实现人口与住房及配套的协调发展。
文章来源:金融民工吉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