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家的送宫花,为何擅自作主先送给王熙凤,后送给林黛玉?一条送花路线,暗藏了多重玄机

小涵读书 2025-02-05 22:03:26

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是一个好上加好的事情。

薛姨妈派一个有点脸面的婆子做这件事,考虑到的是万无一失,认为周瑞家的明白大家规矩,能懂得自己心思。

当然,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薛姨妈把12朵宫花怎么送做了明确交代。原文如下: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红楼梦》第七回)

但是,周瑞家的却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她给“三春”送完后,先把宫花送给王熙凤,最后剩下的2朵送给林黛玉。

林黛玉见到后不仅没有接宫花,反而明确地说,别人挑剩的才送给自己,直接点破问题所在。

周瑞家的为何要这样做?

1

《礼记》云:“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原文载周瑞家的"便往凤姐处来",脂批特意点出:"总用双岐岔路之笔,令人估料不到"。细究其行走路线:先见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再往凤姐院,最后至黛玉处。这

种看似"顺路"的安排,实则遵循贾府严格的尊卑秩序——王熙凤虽为侄媳,却是实际掌家人,其地位仅次于贾母、王夫人。正如贾府宴饮必先奉贾母、王夫人,周瑞家的先送掌权者,恰是深谙规矩的体现。

2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周瑞家的送宫花,到达王熙凤家门前,被坐在门槛上的丰儿拦住。

瑞家的知道贾琏和王熙凤在房里,于是到隔壁屋里等候,一会儿听到贾琏和王熙凤的笑声,随后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舀水。

脂砚斋在此处批注:“阙处更妙”。这个细节暗指贾琏夫妇正在行房事。

周瑞家的选择此时闯入,恰显其特殊身份——作为王夫人陪房,她与凤姐有天然的利益同盟。甲戌本侧批“总是得便宜处作安慰”直指其心机:既向当权者示好,又借机窥探隐私。

林黛玉作为客居小姐,无法与王熙凤的身份地位相比,所以在现实利益权衡中自然退居次位。

3

“性者,本始材朴也”。

林黛玉看到宫花后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句著名台词常被误读为小性儿,实则暗藏辛酸。

林黛玉居所位置特殊:“过了穿堂,便是凤姐院落”,周瑞家的本可先至黛玉处。但原著特意强调她“便往凤姐处来”,恰如黛玉所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林黛玉的敏感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寄人篱下者对尊严的坚守,正如她屋内“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与王熙凤屋里“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形成刺眼对比。

4

(文心雕龙》云:“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作者披阅十载,写成经典之书,细节架构无书可比。

周瑞家的送花路线暗合全书结构:先写三春(贾府根基)—次写凤姐(现实权力)—终写黛玉(理想幻灭)。这十二支宫花恰似十二金钗的谶语:

薛姨妈说“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花样”,却不知这“新鲜”终将零落成泥。更妙在宫花材质为“堆纱”,看似绚丽实则脆弱,恰似林黛玉“纱窗风雨黄昏后”的命运。

甲戌眉批在此处叹道:"余问送花一回,薛姨妈云'宝丫头不喜这些花儿粉儿',则谓是悭吝人语,今观此回,方知作者用意。"

5

周瑞家的送宫花引发的风波绝非偶然,它是等级制度、人情世故、性格命运交织的必然。

周瑞家的选择既遵循礼法框架,又暗含现实算计,而黛玉的激烈反应恰是全书悲剧基调的预警。作者以十二支宫花为引,织就了一张精密的人情世态网。

细节隐藏着真相,每个细节都是密码。

周瑞家的脚步丈量出的不仅是贾府地理,更是封建社会的权力图谱。

林黛玉接过的不是残花,而是洞察世情的显微镜——在十二支宫花的芬芳里,我们闻到了整个时代的呼吸。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