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成事的规律是一个哲学问题

子玉史院吖 2024-10-29 14:44:22

文 / 子玉

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机会都在运动中产生,一切机会也会在运动中失去,那么,如何抓住机会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低谷之中不断打磨自己,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机会越来越匹配,这样才能顺势抓住机会。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以婚姻为切入口进行论证。跟随刘邦打天下后来一度做到帝国宰相的陈平,早年的时候虽然模样非常俊俏,但家里却非常贫困,和陈胜家一样,连门都安不起,而是用草席凑合着隔开了生活的尴尬。

按照正常逻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陈平娶媳妇肯定是个难事,即使娶到了也是普通家庭的女子,然后凑合着蹉跎完一生。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陈平的人生一眼就可以望到尽头,剧本单调而乏味。

但结果却是,陈平不仅顺利娶到了媳妇,而且还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不仅没有花钱,女方还是倒贴,甚至在婚后还以强大的财力资助陈平的事业,迅速让陈平在江湖中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这就说明,机会总是会在变化中产生,我们所认为的人生剧本不一定就是一成不变的。人生说短确实是白驹过隙,但说长也非常漫长,在这漫长的周期中,会有好多机会和我们迎面撞上。所以请相信,任何人的人生都有机会。

但如何吸引机会、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却是个技术问题,这一点,陈平也给了我们一个标准模板。陈平家是农民,按照正常逻辑,陈平大概率也会成为一个庄稼汉,但他却常年游学,努力在与那一亩三分地进行切割,更重要的是,他的哥哥还大力支持弟弟,为此甚至休掉了嫌弃弟弟的媳妇。

到了娶媳妇的年纪,富人都不肯将女儿嫁给陈平,普通人陈平也看不上,那些年,陈平就这样凭实力单着。和韩信一样,陈平那些年也被世俗所排斥,成为大家眼中的异类。

但陈平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向上社交,主动链接认知上的同类,他那寒酸的家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陈平的这些信息都被一个叫张负的富豪悄悄收集,终于在机会合适的时候,张负将自己的想法讲给了陈平,想要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对方。

呵呵,陈平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但张负的儿子却是满脸的疑惑,对于父亲将女儿嫁给陈平这个异类的事是一百个不愿意。于是,张负说出了那句在历史上长久流传的名言:“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张负推断,像陈平这种人才是不可能被长久埋没的,他的判断标准就是,陈平家门口那纵横交错的车辙印,一个能常态化链接精英的人他迟早也会被打上精英的标签。

这场婚姻张负不仅倒贴钱,更是特意叮嘱孙女,到了婆家一定要听话,没有一点优越感。

为什么世俗的人会笑话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是因为以他们的认知根本看不懂这些人。人们总是会不自觉给那些行为上没有和自己在同一个频道的人打上异类的标签。

既然不能相融,双方之间的脱离就是注定的事,最终,陈平成为了他本该成为的人。

陈平最终成为了他本该成为的样子

图源/剧照

为什么机会能够向陈平靠近,为什么陈平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陈平始终在以实际行动努力匹配着那个未来的自己。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当陈平和自己心中的模样高度匹配时,他的人生也就到了切换轨道的时候了。

陈平的人生案例为我们验证了一个理论:在漫长的人生周期中,任何人都会和机会迎面撞上,但如何吸引机会、抓住机会则是个技术问题,那就是不断优化、迭代自己,时刻准备着,这样机会才可能主动找上门来且被人们精准地抓住。

和陈平同时代的韩信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韩信在历史上的出场是绝对的低配,司马迁记载:“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可见,早年的韩信没有任何谋生手段,被淮阴人直接定义为异类。按照正常逻辑发展,韩信的人生一眼也可以望到头,不是在穷困中蹉跎人生,就是被饿死。

但韩信的人生也为我们验证了以上的理论:一切机会都是在运动中产生。因为秦末大乱,故而项梁叔侄在江东起兵,韩信呢,因此有了参军的机会。因为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韩信又有了跳槽的机会,跳槽到汉营之后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因为有了指挥汉军的权力,所以韩信成为名震天下的战神并爵封齐王,走上了人生巅峰。

那个曾经遭遇过胯下之辱且被淮阴人定义为异类的人成为了让众人遥望的明星。

但韩信之所以能抓住机会则又是因为他时刻都在准备着,在那无数个灰暗的日夜中,他都在以实际行动匹配着未来的自己。所以,才能精准地抓住机会,将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中。

秦末的乱局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只有韩信成为了威震天下的战神。

所以,任何机会都是有条件的,它只会对那些和其所需要的参数高度匹配的人开放。

行文至此,笔者又开始对标自己的生活。写文章这件事我开始得很早,但因为工作和生活原因总是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因此,也错过了平台发展的红利期。这两年虽然开始系统地写历史和自己对生活的感触,但明显感觉到要想将号做起来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

按照正常逻辑,这确实是一个困局,很难有突围的可能,笔者放弃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笔者对变化这件事是有自己的认知的,认为即使在夹缝中也会有机会产生的。所以,虽然大多数文章阅读量一般,但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市场反馈很好,阅读量猛增的文章。

这就是所谓的变化,所谓的机会。

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我得一直呆在牌桌上,一直做生产者的角色,保证机会有能够产生的土壤。就如曾国藩的掘井理论所说,只要确定地下有水,我们不停挥舞铲子,就一定能够挖出水来。

曾国藩有一套掘井理论

图源/剧照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批人能够拿到结果,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就在牌桌上呆着,然后顺手抓住了在变化中产生的机会。

对于抓住机会这件事,笔者在生活中也是深有感触,比如,我在某平台上看到一本自己早就想得到的绝版书,但因为价格问题又准备观望一下,结果就产生了两个结果:这本书的价格越来越贵,抢到的概率也是越来越低。

经过复盘,笔者又得出了一个经验:当机会降临时一定要果断的抓住,犹豫的时间越长,成本越高。

复盘过往的人生,自己吃了好多犹豫的亏,好在及时认清了其中的规律,开始刻意训练自己决策的速度。

人呀,这一辈子,所有的行为都属于哲学领域,所谓的结果都只是在逻辑上验证了某一个哲学理论而已,我们以为的自我成就,包括技术、财富、声名等都只不过是哲学的衍生品而已。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哲学才能指挥人生这场战争。

许多人可能会想不通笔者为什么总会复盘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因为,过往的生活对我来说就是自己的史书,我要以史为鉴。

其实人生最好的精进方式就是,对自己过往的过错进行总结,进行归纳,避免自己以后再犯。我们这一生,重要的不是做对了多少事情,而是少犯了多少错误。毕竟,历史上那些宏大叙事离我们很远,我们很难用历史经验指挥自己的人生,但个人的历史还是可以借鉴的。

所谓的反求诸己说的就是如此。

说了这么多,笔者只想说一句话,一定要对未来保持乐观,只要勇猛精进,再复杂的环境都会产生机会。

总结起来就是:乐观地估计,战战兢兢地走路。

勉之!

0 阅读:0

子玉史院吖

简介:史无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