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月4月28日,深夜十一点,北京国贸写字楼。
灯火依然通明,像一座不眠的孤岛。
李明坐在空荡的办公室里,面前放着刚改完的第三版PPT呢,而且微信消息提示音也是此起彼伏的。
"今晚能交吗客户明早要看。
他稍微机械地回复了“正在加急”,而且接下来便把手机倒扣在了桌上。
这是他连续第21天加班到凌晨。
35岁的他,最近常常在梦里惊醒,梦见自己被领导当众批评:"你这个年龄,没有核心竞争力,可以随时被替代。
焦虑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当生活把我们推到悬崖边缘,我们才发现飞翔原来如此简单。
但真相是,我们可能根本不需要飞。
2023年,“内卷”一词成为全网最热词汇之一,微博超话阅读量破60亿,而且相关视频播放量超200亿。
但有谁想过,也许正是我们对"卷"的执念锁住了人生的可能性?
李明的故事,是千万中国职场人的缩影。
朋友圈里晒加班、晒996成为某种奇怪的炫耀。深夜的外卖订单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送餐员和加班者,成为城市夜晚最活跃的两类人。
第一重痛:表层的疲惫。
身体透支了,黑眼圈过分依赖着咖啡,周末呢只想睡觉,不过却又难以入眠。
健康App显示,李明每天,平均步数不足3000步,久坐预警次数,平均每天8次。
第二重痛:内心的迷茫。
"每天醒来第一个念头是,今天又要面对无尽的工作和截止日期
李明在朋友的婚礼上这样说,接下来苦笑着举杯。
那种无力感、迷茫感和自我怀疑,比身体的疲惫更可怕。
第三重痛:灵魂的空洞。
"当你每天都在追逐KPI时,KPI也在吞噬着你
工作十年,李明发现自己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身份和兴趣。
他的社交圈,只剩下同事,话题只剩下项目和晋升。
不过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的电梯故障中。
被困两小时的电梯里,李明遇到了公司新来的战略顾问张教授。
"你每天工作15个小时,真的比工作8小时的人效率高87%吗"张教授问他
这个简单的问题,就像一道闪电一样,一下子劈开了李明那原本被迷雾笼罩着的思维。
"内卷"的本质,是在错误的跑道上不断加速
张教授分享了最新的一项研究:当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后,每增加1小时,有效产出反而下降12%。
"专注度、创造力和判断力才是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时间投入
在蝴蝶破茧之前,它必须先停下无谓的挣扎。
李明开始了三个维度的自我加油:
认知层面: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不是比别人多跑几圈,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和节奏。
行动层面:精力管理替代时间管理。
每天确保有2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而且要关闭所有的干扰源。
休息不再是浪费,而是生产力的来源。
关系层面:重建与自我和他人的连接。
他又重新拾起了大学时期就有的摄影喜好,并且每到周末的时候,他都会强迫着自己迈出家门去开展拍照活动。
三个月后,令人意外的变化发生了。
李明的工作时间,大幅度减少了40%,不过季度KPI的完成率,却从82%,神奇地提升到了108%。
他的一组,城市夜景摄影作品,在社区艺术展上获得关注,甚至收到了一家杂志的约稿邀请。
更重要的是,当他不再把所有时间都花费在工作上的时候,;而且他居然看见了更多的商业机遇。
他发觉公司的那些产品,于年轻客户群体里头,有着显著的脱节之处。接着他给出了针对Z世代的产品方略,而且此方略得到了管理层的极大认可。
"当我放下'卷'的执念,视野反而更开阔了"李明后来在部门分享会上说这并非个例。
最新的一项职场调研显示,近73%的高绩效员工都有明确的工作边界感和生活兴趣点。
那些持续地加班,不过效率却较为低下的员工,往往陷入了“忙碌的空转”这种状态;看起来极为拼命,其实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也许真正的突围不是跑得更快,而是停下来,思考自己究竟要去哪里。
当焦虑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时候,保持清醒,就成了稀缺的能力。
在这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敢于不"卷",反而可能是最大的竞争力。
你是否也曾感到自己像困在那跑步机之上,拼命地奔跑着,不过却始终只是在原地踏步呢?
不妨今天就做一个小小的改变:为自己设定一个硬性下班时间,并严格执行一周。
把那个被工作挤占的爱好,重新拾起来。
记住当你放下“卷”这种执着的时候,反而更加有可能在人生的赛道之上出圈。
因为最珍贵的资源,从来不是时间,而是你看待世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