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博团队
01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小米汽车。
3月28日,小米SU7正式上市,标价21.59万元至29.99万元。
上市4分钟大定破万台,7分钟大定破2万,27分钟大定破5万,上市24小时大定88898台。
小米汽车超预期的发布业绩,也带动股价上涨。
小米集团在2日港股早盘以超过16%的涨幅跳空高开,最高每股17.34港元,创下了2022年2月以来的价格新高。不少机构给予小米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0港元。
尽管一些人对小米汽车的捷径模式表达担忧,不可否认,小米入局,给原本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重要影响。
一是推动了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重燃消费者的买车热情。
二是改变了电动汽车的市场竞争格局,迅速点燃价格战。
三是带动电动汽车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毫无疑问,小米汽车入局,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各品牌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包括价格战、产品升级和服务优化等。
特斯拉、问界、蔚来、小鹏、一汽大众等车企在4月首日纷纷加入价格战,除了特斯拉以涨价逼单外,其他车企们均以不同程度的降价吸引消费者。
我们也观察到,特斯拉从今年初的降价到最新的涨价,说明公司的策略可能有变——放弃在低端市场与中国品牌的厮杀,专注维护自己的中高端形象。
02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搅局者,不止小米一个。
华为也加速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华为和小米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想从日益饱和的手机消费电子赛道切入新能源车赛道。
二者的不同是,小米直接花3年时间造车,而华为时至今日仍然宣布自己不造车,甘心做一个助推传统车企走上智能赛道的小帮手、小伙伴。
华为的策略,一来可以避免与先入局者正面为敌,二来可以利用自己的研发和技术优势迅速弥补汽车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时至今日来看,华为的打法也越来越娴熟。
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模式(Tier1、Tier2)、全栈解决方案的HI(Huawei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生态汽车联盟”。
华为参与程度最高的是智选车模式,即华为向主机厂提供零部件及解决方案支持,深度参与整车设计,提供销售网络渠道支持。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均采用这一模式。
从近日公布的中国新能源车企3月销量榜单来看,问界以31727辆的成绩领跑新能源车新势力销量榜。
其中,问界新M7单月交付量突破24598辆,连续三个月稳居中国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刷新了中国汽车品牌单车型销量的新纪录;
华为科技旗舰问界M9更是以订单均价超过50万元的高价位,交付了6243辆,稳居中国新势力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的第一,势头强劲。
不止如此,华为最近动作不断,在智能汽车领域持续深入布局,典型的有华为车BU(BU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简称)的组织扩张和与国资车企的合作。
近期,华为成立的四家子公司(上海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和东莞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旨在更好地服务汽车产业,搭载华为车BU的技术和资源。
同时,华为与国内多家国资车企的合作不断深化:与长安汽车的合资公司协议,以及东风汽车和一汽集团的参股意向,都显示出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领域的野心。
综合来看,华为和小米这两个资深互联网新玩家杀入,开启了汽车3.0时代。人+手机+车+手环+空调冰箱等智能家具设备的闭环——人车家生态闭环陆续被打通。
03
回过头来看,造车新势力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蔚小理三家,理想汽车成为首家年营收过千亿的新势力,2023年全年盈利达118.1亿,毛利率达22.2%,理想的现金储备高达1036.7亿元,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
蔚来仍陷入巨额亏损,蔚来2023年净亏损达207.2亿,毛利率仅为5.5%,而小鹏则亏损103.8亿,毛利率仅为1.5%。
图片来源:网络
截至2023年末,小鹏汽车的现金储备为457亿元,蔚来现金储备为573亿。
过去6年来,蔚来连续亏损总计超过860亿元,如果不能改变命运,蔚来的寿命大约只剩两年,小鹏还剩四年。
这也意味着,留给新势力车企烧钱的时间,不多了。
危机感来得更强的蔚来,为了延长寿命,也进行了系列自救措施,去年底,李斌壮士断腕,向中东基金会阿布扎比增发约22亿美元股份,李斌不再是蔚来第一大股东。但凭借超级投票权股,李斌仍是蔚来实控人。
蔚来其他降本增效措施还有携手长安、吉利等车企共同承担换电成本,解绑服务权益,变相降低售价来刺激销售。去年11月,通过裁员10%,节省了20亿成本。
此外,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卷”,也拼命打价格战。
但是,特斯拉通过降价、涨价等调价手段影响销量的效应越来越低,其表现是,资本市场对特斯拉越来越不买账。
受红海冲突和柏林工厂纵火案等因素影响,特斯拉一季度汽车产量和交付量分别为433371辆和386810辆,均低于华尔街预期,特斯拉2日美股大跌4.9%。
04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寻求突破。
一方面,车企通过高端化战略,提升品牌形象和产品价值,试图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比亚迪、蔚来等品牌的高端车型不断刷新价格天花板,展示了中国品牌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比亚迪
蔚来
另一方面,出海成为车企的另一选择。
然而,海外市场的挑战同样严峻。从土耳其的高额关税到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再到美国的税收抵免限制,中国车企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2024年是全球大选之年,超过70个国家,涉及42亿人口将进行选举,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经济体。这些选举结果可能对全球商业和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和变化。假如美国是特朗普上台,他将会缩减对新能源车的扶持政策。
不论是欧洲关注的补贴问题还是美国重提中国电动车对美国构成安全风险问题,总之,中国新一代汽车产品销往欧美的门槛越来越高,将来甚至会分道扬镳。
之前,有业内人士说过,如果一家车企年总销量不能突破300万辆,未来很有可能是死路一条,可见规模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业要想继续活下去,要么选择在国内卷,要么开辟欧美以外的其他市场。
总的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下半场,成本更低、技术更优,才有未来。
在这个残酷的淘汰赛中,谁能适应变化、把握机遇,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