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首都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3月3日,市疾控中心召开传染病学科群第二次会议。会议由中心副主任贺晓新主持,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科所工作人员及青年骨干代表等180余人参会。

中心党委书记宋卫萍在讲话中强调,疾控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防线,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形势下,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首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她指出,学科群建设是统筹资源、协同创新的关键举措,要以此为契机,整合各方优势、深化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发展,显著提升传染病防控的整体效能,为推动首都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会议聚焦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前沿技术、实践成果及青年人才培养,7名专业技术骨干依次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信息中心主任 李刚
分享了“多源数据融合及其驱动的传染病预测模型研究”,通过整合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数据等多源信息,并运用复杂动态数据信息融合技术,为呼吸道传染病的时空聚集性预警、传播风险态势感知及防控策略评价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提升传染病预警的及时性与防控策略的精准性。

传地所张莉副主任医师
介绍了“北京市流感疾病负担与疫苗效果评价研究”内容,首先概述了全球及我国流感疾病负担现状,对基于蒙特卡罗算法的乘法模型在本市流感疾病负担研究中的开发应用做了介绍,并展示了该模型方法新冠疾病负担估算的拓展实践。其次对检测阴性设计方法在真实世界疫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这些方法为流感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

免疫所赵伟副研究员
聚焦“呼吸道黏膜疫苗研究最新进展”,对当前呼吸道黏膜疫苗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团队在新冠相关黏膜疫苗研究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为呼吸道传染病疫苗研发开拓了新思路。

应急办主任 孙鑫贵
以“平战结合—应急作业中心建设与关键应急装备物资管理实践”为题,介绍了我中心应急装备物资配置情况和卫生应急作业中心的功能规划。依托新址迁建工作,不断深化卫生应急作业中心设计,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提升应急准备、响应和管理的智慧化水平。通过加强两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装备和物资的配备,进一步增强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能力。

免疫所副所长 黄芳
对“北京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规律及基因变异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现进行了分享。该研究深入探索了北京地区各年龄组人群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并对2023年北京地区冬季RSV流行高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索,为针对性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此外,会议特设“成长之路”专题,全球办副主任沈莹、刘永红助理统计师作为青年代表分别以“脚踏实地把握机遇”和“突破自我成就价值”为主题,分享了各自入职以来在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监测预警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等工作中的经历与成长过程,展现了中心员工积极进取精神风貌,为年轻同志树立了良好榜样。
全球办副主任 沈莹
回顾了在工作中的挑战与收获,总结了“凡事多向前走一步”“天道酬勤、聚沙成塔”“每一段经历都有其价值”等心得体会。

全球办助理统计师 刘永红
分享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方面的感悟,以及在对疾控中心的工作价值和平台优势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


中心主任王全意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传染病学科群会议内容充实、效果显著,涵盖了传染病防控的多个关键领域,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针对下一步工作,他强调:
一是加强成果转化应用,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防控措施,切实提升工作成效;
二是深化科所间协作,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是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青年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是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持续取得突破。

市疾控中心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继续在传染病学科群的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学科融合等方面深耕细作,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不懈努力,持续谱写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供稿:市疾控中心传地所
编辑: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