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让人发麻!何祚庥院士:歌舞升平,该休矣!

岁月如诗 2024-12-14 18:10:48

上海,这座曾经引领中国经济的龙头城市,如今也陷入了“出口负增长、消费不振”的窘境。有人说,经济下滑是全球趋势,但当它切切实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就没那么容易让人淡定了。最近的一系列数据,更像是给这座城市的经济引擎敲响了警钟——出口和消费连续几个月为负,这在上海的经济历史中,可真是罕见得让人心慌。

为了刺激消费,上海祭出了一系列政策:大件商品补贴、直播带货、促销优惠,但收效甚微。花大价钱买个电视补贴几百块,虽然看起来“惠民”,可谁家大件商品买得起还在意那点补贴?直播经济这两年风生水起,但说到底也是内卷产业,能靠几个头部主播撑起一片天,但普通商家入局未必赚得到钱。政策出发点没错,可怎么听着都像捉襟见肘。

而压力最大的,无疑是中年劳动者。他们背负着房贷、养娃、养老等多重压力,收入原地踏步甚至下降,一旦遭遇裁员或者企业关门,生活立马天翻地覆。朋友圈里的“焦虑式刷屏”成了他们的日常:房价稳不稳?孩子学费涨不涨?就业机会还有没有?这些问题,哪一个不关乎普通人的生计?而经济政策看似宏大,落到他们头上,可能就是一份工作能不能保住,一张工资单能不能准时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何祚庥院士的话被热议。他直言,经济问题背后的根源,是极左思潮对民营经济的打压。他的观点让人联想到那些被折腾得够呛的民企。从“三个吃饭”理论到资本“脱虚向实”的口号,某些极端政策的确让不少民企心寒甚至关门。那些曾撑起无数就业岗位的工厂、公司,被过度干预或压制后,经济下滑的后果自然就来了。

何院士提到三国故事,言下之意无非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极端都会毁掉一个国家的活力。只“警惕右”,却不“防止左”,最终的结果就是走极端。看看近年来的经济政策,一些领域的“运动式整顿”难免让人联想到这种风险。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不能只是政策决策者的单方面行动,而要靠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的协同配合。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明白: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可执行效果往往打折扣。不是说政府的每一个计划都注定失败,而是如果制定政策的人不够了解市场需求,拍脑袋决策就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直播经济和大件商品补贴,真的是当前救市的最佳解药吗?如果消费不起、买不起,刺激政策也难以奏效。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如何刺激消费了,而是如何重新点燃市场的信心。信心这个东西,说到底比数据更重要。市场信心不在了,哪怕GDP上涨,普通人还是会选择捂紧钱包。相反,只要信心恢复,哪怕收入暂时没增长,消费市场也能慢慢苏醒。那些想要“躺平”的人心里也许最清楚,日子要活下去,但“希望”却是让人继续奋斗的唯一理由。

写到这小编不禁想问:如果企业和消费者都对未来没有信心,我们还敢指望经济自己好吗?快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