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时报报道,前不久,中方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举行视频通话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中美之间的每一次重要互动,都可能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通话情况来看,双方围绕落实1月17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就双边经贸领域重要问题展开了交流。但从后续释放的信号来看,这次通话似乎并没有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实质性的突破。中方就美以芬太尼为由对华加征关税、有关301调查以及拟出台“对等”关税等表达了严正关切。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横亘在中美经贸关系之间的阻碍,严重影响着双边正常的贸易往来。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借口对华加征关税,完全是无理取闹。美国国内的芬太尼泛滥,根源在于其自身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社会治理的失能,却妄图甩锅给中国,并以此为借口挥舞关税大棒,这是典型的推卸责任行为。而所谓的“301调查”,更是美国长期以来惯用的贸易霸凌手段。拜登政府在临下台前对中国芯片产业发动“301调查”,凸显了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崛起的恐慌。
特朗普上台后,几乎推翻了拜登任期内的所有政令,却唯独保留了这一针对中国芯片的调查,其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意图昭然若揭。还有那即将在4月2日落地的“对等关税”方案,表面上看似公平,实则是美国推行经济霸权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恶劣行径。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一些产品确实具有优势,其推行“对等关税”,就是逼迫其他国家要么对美国产品敞开市场,任由美国产品形成垄断,挤压本土产业空间;要么与美国“脱钩断链”,可这对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此次通话中,美方虽然表示双方坦诚对话很重要,可增进相互理解,有助于解决出现的问题,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并未展现出足够的诚意。此前,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戴安斯作为特朗普任命的“特使”先一步来华探口风,在与中方接触过程中,多次炒作“芬太尼问题”,试图以此逼迫中方在经贸问题上妥协,这种缺乏诚意的沟通,注定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此次格里尔与中方的视频通话,似乎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双方仅仅达成了同意就彼此关心的问题继续保持沟通的共识。
特朗普(资料图)
就在中美经贸代表通话的同一天,特朗普在白宫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他宣布,从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永久加征25%的关税,不过对于进口汽车零部件,给予最多30天的宽限期 。特朗普给出的理由是,希望借此推动相关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增强美国的制造业实力,进而带动美国经济发展,实现他所谓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他强调,如果企业选择在美国本土制造汽车,将不会遭受任何关税制裁,甚至还能得到美国政府的补贴。
特朗普的这一举措,看似是为了振兴美国制造业,实则蕴含着诸多风险。从国际层面来看,这一政策无疑是对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一次重大冲击。美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对进口汽车加征高额关税,会导致进口汽车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购买成本增加,进而抑制汽车消费需求。这不仅会影响到全球汽车制造商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也会让那些依赖美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遭受重创。
从盟友关系角度,美国的盟友们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加拿大总理卡尼称这是对加拿大的“直接攻击”,表示将研究如何进行反制,还承诺设立20亿加元的汽车“战略应对基金” 。欧盟方面也指出,美方的关税措施“损人害己”,欧美双方汽车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此举将对双方产业都造成负面影响。
从美国国内来看,特朗普的这一政策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高进口汽车关税,短期内或许会促使部分消费者转向购买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但长期来看,美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并非仅仅通过关税保护就能提升。美国汽车产业面临着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单纯依靠关税手段,可能会掩盖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而且,美国消费者也可能因为汽车价格上涨而减少其他消费支出,对美国国内整体消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之所以在此时推出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国内政治考量。他试图通过一些看似强硬的经济政策,来赢得国内部分产业集团和选民的支持,展示自己在推动“美国优先”政策上的决心。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在向中国等贸易伙伴施压,试图在经贸谈判中增加筹码。他期望通过这种极限施压的方式,逼迫其他国家在贸易政策上对美国做出让步。
但特朗普的这些算盘,很可能难以如愿。在中美经贸关系上,中国一直秉持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对于美国不合理的要求和霸权行径,绝不会轻易妥协。中国有足够的市场韧性和产业实力来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