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波涛之下,一场地缘角力正在悄然升级。菲律宾军方高层近日高调宣称,正推动印度、韩国加入美菲主导的“Squad”安全机制,试图将南海对抗格局从“四对一”扩张至“六对一”。然而,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组队”行动,却暴露出马尼拉在区域博弈中的战略焦虑与力不从心。
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近期在印度安全论坛上的发言,揭示了该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新策略:通过拉拢更多域外国家,构建对华包围网。所谓“Squad”机制,本质上是美国“印太战略”的衍生品,此前已吸纳日本、澳大利亚作为核心成员,并在南海组织多次联合军演。
然而,扩员计划甫一提出便陷入尴尬。印度虽被菲方视为“共同应对中国”的潜在盟友,但其战略重心已悄然转向经济维稳。莫迪政府近期不仅与中方就边境问题达成管控共识,更公开表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深层次原因在于,印度股市震荡、外资撤离等经济压力,迫使新德里不得不暂缓地缘对抗,寻求对华务实合作。
韩国的情况同样复杂。尹锡悦政府虽在意识形态上倾向西方,但国内政治危机持续发酵——执政党国会席位不足、弹劾风险悬顶,导致其外交政策施展空间受限。即便韩国加入“Squad”,更大可能是借此推销军工产品,而非实质性介入南海争端。
菲律宾的扩员野心,折射出南海博弈的两个残酷现实:其一,美国主导的军事化操弄正遭遇“边际效应递减”。尽管美军频繁与盟友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但面对解放军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提升,始终避免与中方发生正面冲突。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显示,在南海500海里范围内,美军已丧失绝对制海权优势。
其二,东南亚国家普遍对阵营对抗保持警惕。除菲律宾外,东盟成员国多坚持“大国平衡”策略,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近期均加强与华沟通,防止地区沦为代理人战场。这种集体态度,使得“Squad”难以获得真正的区域认同。
值得警惕的是,菲律宾国内政治斗争正在外溢至南海。马科斯家族与杜特尔特派系的权力博弈进入白热化,前总统杜特尔特突遭国际刑事法院调查,被外界解读为现政府清除异己的手段。历史经验表明,当菲律宾执政者面临民意支持率下滑时,炒作南海议题往往成为转移矛盾的“特效药”。
中方对此已有战略预判。近年来,解放军持续强化南海战备巡逻,永暑礁等岛礁防御体系完成现代化升级,航母编队常态化部署形成有效威慑。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阶段性进展,区域经济合作纽带日益紧密。这种“硬实力+软影响”的组合拳,正在重塑南海力量平衡。
菲律宾的组队策略,本质上是试图将南海问题“乌克兰化”,即通过引入更多域外势力制造代理人冲突。然而,东亚地缘格局与欧洲存在根本差异——区域内国家经济依存度高达38%,远超北约国家的22%。这种深度利益交融,决定了绝大多数国家不愿为意识形态对抗支付高昂经济成本。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仍是破局关键。一方面需坚决反制任何危害主权的行为,今年在黄岩岛实施的渔船管控措施已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应加速推进“南海资源共同开发计划”,用务实合作消解对抗动能。正如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所言:“当区域国家在中国发展中持续获益时,军事同盟的吸引力将自然衰减。”
这场围绕南海的“组队”与“破局”较量,终将验证一个真理:得道多助的时代,从来不属于穷兵黩武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