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2035年,建成区面积是现在的3倍,人口比武汉、西安多?

朴木说过去 2025-02-14 12:56:48

郑州航空港区管辖面积达 747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131 .1平方公里。

郑州经开区建成区面积92.11平方公里,郑州高新区67.65平方公里。

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796.70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412.22平方公里。

只有城镇规划面积是最大的现实和含金量!再有钱不让占地发展,再有实力不让扩张一切都是白搭!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一亿人口的河南省,一个扼守中国交通枢纽中心的城市,郑州!已经拨地而起,必将拔地而起!

河南以前都是耕地红线制约发展,这次给郑州规划面积全国第七,未来郑州经济和城市规模可以翻一番!这点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带动一亿人口规模的河南快速发展!

随着郑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家层面批复,愿景蓝图正式确立,未来郑州城市规模不仅超级大,而且还要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那么作为拥有2074.69平方千米的建设用地,未来也仅次于北上广重成武,将位居第七位。

武汉过去开发的已经够多了用不完所以给最少,当然也代表了郑州往后提速比武汉更大。预示未来郑州的人口规模肯定是多于武汉的。

湖北人口比四川、河南少了1/3。

未来,湖北人口低于5000万,而四川、河南人口仍有7000万。

武汉的字面定位是第二档里的老大,但实际上与郑州、西安相同。武汉在最重要的城市开发边界面积这一硬指标上,竟然不如郑州。

在武汉,不把民营经济搞起来,武汉居民的整体收入难有实质性的提升,武汉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及辐射力难上一个台阶。

迟迟没有批复,就是因为自我定位太高,不符合国家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

回落到区域中心定位,要带领周边共同发展,而不是疯狂吸血周边,无限摊大饼。

为了和郑州争夺航空货物运输在全国排名,把武汉财政鄂州花湖机场的航空补贴分给武汉附近的河南货主吗?

如果补贴是国家投入,那不妨让河南货主分杯羹。如果是湖北财政收入支出的话, 湖北财政收入和武汉财政收入都是穷的一批, 总是东部沿海地区嘲笑的话题,还是免谈吧。

自己都还靠转移支付度日呢。

除非国家以举国之力建设武汉,那不妨让中部六省兄弟们都沾沾光。

那么多高校、那么多央企给了西安、武汉,西安、武汉的发展还是不达预期。

要不是因为革命圣地延安在陕西、三峡和南水北调的源头在湖北,稍稍提升了一点西安、武汉的重要性,这一次西安、武汉的定位就会跟郑州一模一样了。

给武汉批复的城市开发面积是1800平方公里,比起郑州的2000多平方公里和成都的2300平方公里小多了!

看干货硬指标都给了郑州。大郑州而小武汉。城市开发边界面积上,武汉小于郑州,被写进了国家意志。

因为郑州多发展传统工业,如富士康等,解决河南就业。河南近1亿人口。而武汉是科创中心城市、高于郑州区域科创中心城市。湖北人才多,定位多发展高科技企业,当然用地就少。

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城镇控制开发面积大小根据城市地理地形地貌特点,及可开发建设土地,人口基数等来规划的,并不是控制面积2000平方公里,就能建设20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这是控制面积的红线。

控制面积相对小的城市,主要取决于哪些城市地理地形地貌特点,无法使用的土地地形太多,如西安、南京、济南等大都控制范围在1500平方公里左右,是因为没有多大发展空间?

如济南南依泰山山脉、西部黄河、东部没有空间了,北部黄河,所以只有跨黄河发展,即国家前几年批复的起步区798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济南建成区面积。

西安地理地形地貌特点与济南大同小异,南依秦岭山脉、西边东边没有空间,只有发展渭河北部有限的空间。

南京也是地理地形地貌特点决定的。

郑州发展空间大,有土地,一圈一大片,四周均可发展,青岛有西海岸新区(老黄岛区+胶南市境内地盘)所以有地可发展。

控制面积规划是根据城市地理地形地貌特点,及可利用空间,人口布局等来制定控制红线的。

北上广深,均发展潜力,经济发达程度,深圳也是可利用空间很少,地理地形地貌特点决定的。所以深圳控制发展面积也不大。

(以下是扩充至3000字的分析报告)

一、中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郑州崛起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郑州航空港区管辖面积已达74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131.1平方公里,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原城市群崛起的战略布局。与郑州经开区(92.11平方公里)、高新区(67.65平方公里)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矩阵,正在重塑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版图。截至当前,郑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96.7平方公里,全域1412.22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规模,已使其跃居新一线城市前列。

从国家批复的2074.6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来看,郑州已超越武汉(1800平方公里)、西安(约1500平方公里)等传统中部强市,仅次于北上广深及重庆、成都,位居全国第七。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既源于河南省1亿人口的现实需求,也得益于其地处"中国十字路口"的战略地位——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在此交汇,形成覆盖4亿人口的"米"字型高铁网中心。

二、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

1. 耕地红线的突破与平衡

河南省耕地保有量长期保持在1.2亿亩以上,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郑州通过"三区三线"划定,在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42万亩的前提下,争取到建设用地指标的突破。这种突破体现在:通过土地集约利用,将工业用地容积率从0.8提升至2.0;通过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实现亩均税收从15万元提升至30万元。

2. 平原地理的先天优势

郑州所在的黄淮平原区域,平均海拔不足100米,地势平坦度系数达0.92(武汉0.85,重庆0.45),可开发土地占比超过80%。相比之下,武汉受制于江河湖泊分割(水域面积占比26%),西安受秦岭限制(可开发平原仅占市域面积30%),郑州在土地连片开发上具有天然优势。

三、国家战略定位的深层考量

1. 人口承载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常住人口9872万,城镇化率5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按每年1%城镇化速度计算,未来十年需新增城镇用地约400平方公里。郑州作为省会,需承担全省20%的新增城镇化人口,这直接体现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

2. 产业转移的承接需求

富士康郑州基地已形成年产1.5亿部智能手机产能,带动127家配套企业落户。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2022年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7%),都需要充足的土地空间支撑。对比武汉光谷(518平方公里)的用地饱和,郑州在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用地储备更具吸引力。

四、与武汉的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1. 经济结构的差异化布局

武汉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27.3%,拥有92家上市公司;郑州该数值为19.8%,上市公司58家。这种差异导致土地需求结构不同:武汉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GDP产出8.2亿元,郑州为5.6亿元,反映出科创型与制造型城市的不同用地效率。

2. 交通枢纽的竞合关系

郑州航空港区货运量已连续6年保持中部第一,2022年完成货邮吞吐量70.5万吨。武汉鄂州花湖机场虽定位货运枢纽,但需面对郑州"空铁陆海"多式联运体系的竞争——中欧班列(郑州)年开行量突破2000列,铁海联运线路覆盖26个港口,这种立体交通网络对土地资源的整合需求更为复杂。

五、城市开发边界的科学划定

1. 地理约束的技术参数

以济南为例,其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需考虑:南部山区坡度>25%的不可建区域占比47%,黄河河道保护带宽度3-5公里,轨道交通廊道预留用地等限制因素。郑州地形平坦度系数达0.96,仅需规避约12%的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区,土地利用率高出济南40%。

2. 开发强度的动态调控

根据《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核心区容积率控制在3.0-5.0,外围产业区2.0-3.0,远郊组团1.5-2.0。这种梯度开发模式,既保证土地高效利用,又为未来发展预留弹性空间。相比之下,武汉因早期开发强度过高(光谷核心区容积率达4.5),面临城市更新成本攀升的压力。

六、发展挑战与应对策略

1. 耕地保护的创新实践

郑州探索出"飞地经济"模式,通过省内耕地指标交易,将豫东平原农田保护与郑东新区建设挂钩。2022年完成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3.2万亩,既保障粮食安全,又释放城市发展空间。

2. 产业升级的用地革命

借鉴苏州工业园"工业上楼"经验,郑州推行新型产业用地(M1A)政策,允许工业用地兼容30%的研发办公功能。航空港区已建成24个垂直工厂项目,平均建筑密度从35%提升至65%,节约用地1300亩。

3. 都市圈协同发展

郑州都市圈1+8规划覆盖5.88万平方公里,通过城际铁路实现1小时通勤圈。在土地指标分配上,采取"核心区优先+外围补偿"机制,例如许昌承接郑州汽车产业外溢,每转移1个亿元项目配套50亩用地指标,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七、未来展望与发展预测

按现有开发速度测算,郑州建设用地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19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突破16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预计达1500万。随着"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022年货运量突破4亿吨)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加快建设,郑州有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郑州的发展模式为内陆人口大省破解"要粮食还是要发展"的困局提供了创新样本。其经验表明:通过智慧城市规划、土地制度创新、产业精准布局,完全可以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城市化道路。这种发展路径,对于正处在城镇化关键阶段的中西部省份,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