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女叛徒逃往台湾,32年后回国探亲,故人一句话让她哑口无言

鉴史论 2025-02-10 16:59:03

中国共产党是由众多无私奉献的革命志士共同组建和维护的团体,在过去与外国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士为此牺牲。

他们中有些人被捕入狱,宁死不屈,捍卫党的机密;但有少部分人,意志薄弱,被捕后禁不住国民党的威逼利诱,背叛了党,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反过来助纣为虐。

曾有一名女叛徒在建国后归来探亲,谈及当年叛变的事情,故人的一句话却让这位女叛徒无言以对,充满惭愧。

陶斯亮回忆中的秦曼云

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的王鹤寿接到了党组织下派的一个命令——接待海外爱国华侨秦曼云夫妇。

王鹤寿接到这个命令,见到华侨名单上的名字时,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秦曼云夫妇的身份不只是“海外华侨”这般简单,二人曾是王鹤寿的同学,也一同为我党出过力,奈何世事无常,秦曼云和丈夫盛忠亮都有愧过我党。

所以,王鹤寿心里是不太愿意与这二人见面的,甚至他还有些火气。

王鹤寿

想当年,哪个共产党员不是抛头颅洒热血,时时刻刻做着牺牲性命的准备?偏偏你们二人就能背弃信仰?

如今,你二人辗转美国,换了个身份,就想光荣回国探亲是吧?

王鹤寿心里不乐意,但党中央经过商讨,认为秦曼云夫妇虽然有错,但时隔多年,二人有悔过之心,我党也应表现出大度,故此还是让王鹤寿去接见。

为了避免尴尬,王鹤寿与秦曼云见面时,故意带上自己的干女儿陶斯亮,多个年轻人在场,正好缓解一下气氛。

秦曼云夫妇

陶斯亮在后来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提到过此次会面,借助她的视角,我们可以得知王鹤寿与秦曼云在晚年相见的场景。

在陶斯亮的回忆中,那天,干爸爸王鹤寿要她陪同,一起去看望一位美籍华人。

陶斯亮很奇怪,因为据她所知,王鹤寿在中纪委工作,接待华侨这种事情一般交给外交部来执行,王鹤寿是不需要出面的。

王鹤寿告诉陶斯亮,即将见面的美国女士来历特殊。

她曾是关向应的爱人,也是自己过去的同学,在革命时期自己和她都被捕入狱,但这位女士背叛了信仰投靠了敌人,她晚年在美国经商,如今回国想见见过去的朋友。

陶斯亮

王鹤寿坦言,自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一个有着如此复杂历史的故旧,所以才拉上干女儿。

“这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会面。”陶斯亮在回忆文章中如此说道。

当时房门打开后,出现在陶斯亮眼前的是一位“阔太太”。

她年纪约莫70岁左右,依然化着时尚的浓妆,上身穿颜色鲜艳的丝绸衬衫,下身穿绿色喇叭裤,脚踩高跟鞋,戴金项链和耳环,充满雍容华贵的气息。

陶斯亮反观王鹤寿,自己的干爸爸则是一身旧衣布鞋,满头白发,见到故人时神情冷峻。

王鹤寿和秦曼云

陶斯亮在场见证了两位老人的重逢,这次会面让她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她实在很难把眼前这位“阔太太”跟“曾经的共产党员”联系起来,二者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秦曼云究竟是怎么走到背叛这条道路上的?

秦曼云,曾是爱国青年

秦曼云出生于1908年,老家是山东济南,她是书香门第出身,尽管那时家庭开始没落,其兄是后来为党献身的革命烈士秦茂轩。

秦曼云受到兄长的影响,对国家和百姓遭受的苦难充满愤慨,想要寻找一条报国道路。

少年时,秦曼云在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读书,在那里她认识了一批在女子中学示范学校就读的早期女共产党人。

秦曼云

这些女共产党人为秦曼云灌输了不少共产主义思想,秦曼云深以为然,自那以后便认定共产主义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并以此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投身到革命之中。

没过多久,秦曼云就加入“反帝国主义基督教大同盟”等众多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与其他人一起组织学生、工人运动。

1925年,秦曼云与王辩等人成立“济南女子学术协进会”,那时她不过十七岁年纪,能力就颇为出众,同年还参与到山东省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筹备工作中。

虽是女性,秦曼云做起工作来却不输给任何一名男子,她的努力得到认可,如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且是担任省立女中团支部书记。

五卅运动期间,秦曼云带领众多学生发起反帝斗争游行。

8月份,奉系军阀张宗昌派兵镇压学生工人的反帝运动,形势危急,党中央迅速作出指示,让秦曼云等人化明为暗,从此她转为地下工作,先后担任要职。

1925年对秦曼云来说是颇为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党组织先后派多人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就包括秦曼云。

苏联的革命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对早期的共产党有着巨大的影响,莫斯科作为当时的苏联首都,是思想文化交流的中心,党组织希望干部们能在这里获得深造。

秦曼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她非常刻苦,在此期间,她与人生挚爱关向应相识相知。

关向应同样也是我党的爱国青年,两人喜结连理,成为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秦曼云和关向应

收获爱情的同时,秦曼云的革命事业也迎来新的高度。

1928年6月,莫斯科中共六大召开,秦曼云被指派参加并旁听,这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代表着党对她的认可。

六大过后,秦曼云和丈夫关向应回国工作。

1930年,她和丈夫一起奉命到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因为党组织察觉到形势不对,把她调回上海。

而关向应则遇到了麻烦,在一次执行任务期间,被英租界的巡捕房以可疑为由抓住,好在他并没有暴露身份,在周恩来同志的积极营救下被释放出狱。

关向应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回国后没多久,秦曼云就发觉与丈夫有些合不来。

秦曼云本身就是书香门第出身,多少有些娇生惯养,以前两人在莫斯科读书的时候关向应就没少照顾她。

但关向应是热血男儿,一旦工作起来就很拼命上心,夫妻俩渐渐聚少离多。

而在出狱后,党组织派遣关向应前往湘鄂西苏区相助贺龙同志,这下秦曼云更加无法忍受,两个人便就此结束这段婚姻。

人生转折,被捕叛变

到这里,秦曼云的人生轨迹还没发生变化,一切的变化都是从李竹声被捕开始。

20世纪30年代,正是蒋介石吵吵嚷嚷,叫嚣“剿匪”最为频繁的时候。

不仅是针对苏区,在上海武汉等地,凡是有中共机关存在的地方,一旦被发现,蒋介石就会痛下杀手。

蒋介石

彼时秦曼云潜伏在上海,面对国民党发疯般的调查搜捕,她每走一步都是如履薄冰。

那段岁月,事业艰难,感情生活又不圆满,让秦曼云一度处于人生低谷之中。

也就是在这时候,曾经在莫斯科一同读书的同学盛忠亮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在莫斯科读书时,盛忠亮就很喜欢秦曼云,只是秦曼玉当时更中意温柔体贴的关向应。

如今盛忠亮在她处于低落时期出现,两人顺理成章地坠入爱恋。

盛忠亮

时间来到1934年6月,这段时间可谓是中共极为黑暗的时期之一。

6月26日,中共上海中央局的书记李竹声在办公处被守候许久的国民党中统特务抓住,连同当时在办公处作为工作人员的秦曼云和其他几位同志亦是难逃一劫,纷纷被捕。

李竹声被抓后,禁受不住国民党的刑讯逼供,他选择叛变,供出了我党在上海等地的诸多机密据点。

秦曼云一开始死咬着不肯背叛,但国民党只是稍微用刑,从小就没怎么吃过苦的她根本无力抵抗,又知道李竹声已经叛变,便也选择归顺国民党。

李竹声的叛变导致上海中央局的电台位置,以及盛忠亮的秘密住址都被暴露,没过多久,盛忠亮就在法租界被捕。

盛忠亮被捕后表现得很有骨气,大有以死明志的决心,但国民党知道以他的身份地位必定掌握了不少机密,不愿杀他,便向早期叛变的中共叛徒顾顺章求教。

顾顺章知道盛忠亮与秦曼云的关系,提议让秦曼云出面劝说。

不得不说,这一下真的拿捏到了盛忠亮的“死穴”,他可以不在乎其他人,却不愿与秦曼云走到对立面,最后也跟着叛变。

不仅如此,秦曼云甚至出庭作证,指认当时被租界逮捕的黄文杰等革命志士,使得几人被引渡给国民党。

朱镜我

然而与秦曼云等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文杰、朱镜我等几位同志高风亮节,不畏生死,以自身的坚持终止了“被捕就叛变”的现象,几人始终坚守革命本心,真是令人敬佩!

秦曼云等人的叛变让我党损失惨重,我党当时在上海等地布置的组织据点基本被破坏殆尽,中央机关被迫撤出,转到苏区。

晚年归来,愧对故人

叛变过后,秦曼云转而为国民党工作,曾经的信仰、革命斗志仿佛一场梦,在生死面前不堪一击。

盛忠亮则是变成了军统特务,他本人似乎对于叛变一事耿耿于怀,尽管国民党有意培养他,但他在国民党内过的郁郁不欢。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盛忠亮似是内心愧疚,在抗日战争中颇为出力,以此作为弥补。

秦曼云

1943年,眼看抗日战争形势愈好,盛忠亮意识到日本人一走,国共只怕又要对峙,他不愿面对过去的战友,便主动请缨去印缅战场。

在那里,盛忠亮把长久以来的郁闷都发泄在战场上,帮助郑洞国将军应对战争长达三年之久。

时间来到1949年,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老蒋不得不逃亡台湾,秦曼云夫妇亦是随同。

到达台湾后,夫妇两人在国民党内的职位都不高,加上过去的事情困扰,两人过得都不太如意。

秦曼云时常想起往事,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大好时光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结果一念之差,一朝背叛,不仅是背叛了组织,也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让她一度感到无颜见人。

夫妇两人一合计,决定辞职,离开台湾,举家到美国居住,并在那里做生意。

或许是离开了故国,让两人一时忘记了过往的枷锁,两人在美国开始新的生活,把生意做得井井有条,成了富翁。

只是,随着时间流逝,耳闻祖国愈发强盛,秦曼云夫妇总想回去看看,但又自觉无颜见人。

一直到1981年,两人终于鼓起勇气设法与中央沟通,想以华侨身份回国探亲,并愿意在国内投资,设法为祖国发展尽一份力。

王鹤寿

我党经过会议商讨,最终决定展现宽恕大度,接纳二人归来, 并指派王鹤寿接见。

王鹤寿过去是秦曼玉的同学,在当时是中纪委要员,在过去的革命岁月中曾六次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受尽折磨却依然铁骨铮铮。

对于秦曼云的叛变,王鹤寿心里很不痛快,特意带了自己的干儿女陶斯亮陪同,掩饰尴尬。

陶斯亮回忆道,这场会面让她难忘。

当时两位老人,王鹤寿饱经风霜,一人仿佛就是一部革命史;反观秦曼云,衣着华丽,面带愧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人见面后互相寒暄,王鹤寿的情绪始终保持着一股淡然。

王鹤寿

看着王鹤寿饱经沧桑的面容,秦曼云可以想象王鹤寿在革命岁月中都经历了什么,原本那也是她自己应该要经历的,但她选择了逃避!

“这么多年来,你一定受苦了吧?”秦曼云问了这么一句话。

王鹤寿像是想起过去的烽火岁月,用淡然的语气说着沧桑的话语:“那都是我们党内的事情,是我分内之事,算不了什么。”

这话说出口,让秦曼云无比羞愧,哑口无言。

王鹤寿把自己心中的话说得很委婉:无论我过得如何辛苦,都是我们党“内”的事情,是我应尽的义务,不劳你一介“外”人操心。

秦曼云心中惭愧,随后转移话题,表示自己回来,想要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后来,她确实也履行了诺言,支援家乡建设,投资国内生产,也算是给自己赎罪吧。

2001年,秦曼云去世;2007年,盛忠亮随之而去。

即使是以现在的角度出发,也很难对两人作出评价。

虽然二人都有贡献,但两个人都曾背叛过党组织,只能说,这两个人最终还是守住了作为中国人的底线吧。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存在意志不坚的人,那些始终如一,坚守革命本心的先辈烈士才显得更加可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