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令炉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全文较长,故分上下两篇发布。
续前篇——九江文史 | 大中路印象广记(上)。
三、大众商场
刚刚解放,一切百废待兴。人民政府为了稳定市场,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秩序和稳妥的社会治安,1951年初在大中路与庐山路交汇处建一大型商场,为全市所有愿意进入商场的小商小贩提供经营场所,受到街头摆摊的小商贩们热烈欢迎。商场内设有百货、布疋、文具、照相、五金电料、钟表、银器、香烟、糖果、水果、中西点心、理发、小吃、杂耍、相声、魔术、高尔夫球等柜台。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于1951年3月3日正式开张。
1949 年 6 月 5 日,九江第一家国营商业企业“九江贸易公司”成立 图源:票证纪事
这天上午12时,开幕典礼开始,冯安国市长为商场开幕剪彩,参加的市民和城郊的农民一千多人,这是九江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商业盛会。一位署名王风深,在3月6日《新农村报》上发表文章,较详细地介绍了大众商场开幕盛况,他写到:
“大中路上的大众商场占有面积将近十来亩地,商场的大门宽广而又雄伟,在大门的两旁挂着一副动人的对联:人民政府服务人民,大众商场面向大众”。鲜丽而庄严的国旗在门头上迎风飘扬着,一角小旗好像蔷薇花一样围绕着整个门面,扩音器是那样不停止地播送着解放歌曲及新旧京剧。
踏进门坎以后,两旁的铺子贴满了九折优待的红绿纸条,五色缤纷的彩绸,交错地挂在天花板上;人民银行的储蓄广告,尤其那一张伍仟元的钞票,从去年发行到今年,一点也没有贬值,与国民党反动派一夕数变的票子真是天壤之别。从这点上令人体会到一年来人民政府在经济上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胜仗将来也要永久地保持下去。
大中路第一百货商场(20 世纪 90 年代) 图源:浔阳记忆
毛主席的画像高高地挂在走廊上,走廊的下面排列着各工商业者所赠送的锦旗。走廊的两旁树立着信托公司及裕民土产公司的广告,内容丰富精彩。再下面就是正厅,是百货、布疋两种摊贩的经营场所,玻璃柜台一个紧连着一个,不逊于上海大公司的派头,人像海潮 样往里涌,整天川流不息,最少也在两万人以上。因此,摊贩们的生意也就接应不暇,每一个柜台都挤满了人。不但百货九折优待,布加一放尺,而且买了两万元(现币2元)以上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一张电影票的赠券,或者解放肥皂一块。
其中百货、布疋两种摊贩生意最好的周春平、王金印一天(三月三日)卖了四、五十万元(现币四、五十元)要比摆在街头强一、十倍。其他的摊贩们的生意也都不错,全比摊在大中路强得多,当你问到摊贩王金印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人民政府对我们太周到了,我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要是货真价实哪会没有生意。事实打破了摊贩们的顾虑。
九江百货四商场布匹柜台 图源:票证纪事
楼上是娱乐部,也有一部分百货摊贩,画像、小吃、茶楼在高尔夫球两旁,围上了一大群人,楼很单薄,扩音器里不停止的警告他们,不要在楼上逗留,他们才恋恋不舍地走开。娱乐部的老板们忙得满头大汗,嗓子嘶哑。
小吃部的烧饼及包子像不要钱一样,一盘一笼都被卖光,剧院的戏票不到一个钟头就全部卖光了。
大众商场虽然是富丽堂皇,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面向大众,不管哪一个部门,都适合群众需要,尤其适合农民群众,所以在里面经营的摊贩,只要好好的在政府的领导之下,前途一定灿烂辉煌”。
大众商场,是九江市第三百货商场和九九商城前身,西边为庐山路,东边为大众剧院。计划经济时期九江百货业的主要大商场之一,隶属九江百货纺织品公司。
四、飞龙阁餐厅
飞龙阁餐厅位于大中路与甘棠北路西北角,八角石中心区,即现在步行街东入口,工商银行、新川王所在位置,30多年的经营历程。在那段时间里,飞龙阁这个名字似乎替代了八角石这个老地名,人们提到飞龙阁就知道八角石了。它与浔庐餐厅、新兴村酒楼、绿野村餐厅、红薯餐厅等都是计划经济时期九江饮食行业的大店,很有名气,生意很好。据原在该店主瓢红案张厚生老师傅介绍,飞龙阁餐厅经营品种很多,红白两案都有,早、中、晚经营,员工有20多人,负责人宋公德,主任项炳记,中心店书记叶春发,他说那时的物资很便宜,所以卖出的价格也就很便宜了,一碗面条只卖一角贰分,油条叁分。就这样的价格飞龙阁一天经营额都在百元以上,接近二百元。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销售金额,员工工资平均每月可以发到30多元,在那个时代算是中等水平了。
飞龙阁餐厅解放前是一位广济人士开的,真实名字现在很多人都已记不起来了,只知道人们常称他万牛儿,所以把他的店名也称万牛儿茶楼。
九江市粮油劵 图源:票证纪事
茶楼有两层上下营业,200多平方,经营茶楼,同时又经营饮食,解放前生意就很好,所以他一直经营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才改变经营性质。公私合营后改号“飞龙阁”。主营饮食业,老板作为股东之一参与经营,不久又在西门口开了两家分店,即飞龙阁二部和三部。二部在孤溪埂附近,三部在江边,即现在的美佛医院处,1962年停业。
“万牛儿”以两套住房条件,将其股份交给集体,本人退出经营。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将飞龙阁餐厅改制成集体企业,国营编制的员工重新分配,飞龙阁继续营业,直至九江市旧城改造的浪潮冲垮了久负盛名的飞龙阁,八角石飞龙阁餐厅从此永远留在九江人民的记忆中。
大中路西门口副食商店(20 世纪 80 年代) 图源:浔阳记忆
五、新华书店初设大中路
新华书店,初设大中路,西门口至张官巷(交通路中间,现鑫海家电商场处。它从刚解放那时筹备成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大中路经营了20年。
解放之前九江卖书的店都是私营的,并且大都是兼营笔、墨、纸、砚以及文具商品。民国十九年(1930)后,九江有中华书局、豫章书局、普化书局、苍海书局、商务印书馆(环城路一支巷对面)。民国三十六年(1947) 后又有:正气书局(二商场对面)、鸿文书局、商务印书馆。这些书局到解放初期都一一相继停业,取而代之的是新政权下的新华书店。
九江新华书店是1949年7月,由中南新华书店派7人来九江,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于8月中旬在大中路,租房开张营业,开始叫九江书店。据老人们讲是一栋临街二层楼房,租赁前住着多户居民,房主属谁不清楚。
1950年2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九江书店改名为新华书店江西分店九江支店,1955年12月,新华书店各县支店或门市部建立,九江支店改名为九江市中心支店。1958年6月,九江中心支店又改名为九江地区新华书店,直沿用至今。他的隶属关系各个时期都由变化,有省店直管,也有地、市文卫部门,现属出版部门。
1969年,新华书店在迁出大中路之时,曾在西门口即九江服装二厂处过渡经营了一段时间,同时还在人民照相馆隔壁,开设一《科技书店》,又于四码头原皮革厂处开设了《小儿书店》。迁浔阳路新址后分店随即相继撤销。以后又在东门口城墙处建了一栋大楼(现已拆除未建),开设了一个旧存书处理书店,因大楼拆除改造而停业。
六、大中路上的洋鼓洋号
改革开放之前,每逢大的庆祝活动,总会有一支铜管乐队在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大会最后一项总会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游行活动的队伍中少不了乐队演奏,担任奏乐任务最多的要算原九江电瓷厂管乐队了,从解放到改革开放的30余年,百分之九十的庆典活动演奏都是这支队伍承担的。每当游行队伍来到大中路时,大人和小孩都早早就来到大中路的街头观看这支乐队威武而雄壮的队列,欣赏铜管乐高昂嘹亮的声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已在大中路上高歌行进了30多年,深受市民的青睐和喜欢。那时虽然还有九棉一厂、港务局等单位的铜管乐队,但他们极少参与到大型的庆典活动,因为他们无论从演奏水平、乐队装备都比不上这支队伍。
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行走在大中路的游行队伍(1958 年 5 月) 图源:浔阳记忆
说起这支队伍,它还有着光荣的历史经历。因它的创始人,该厂老工人邹玉龙师傅曾率他的这支乐队在解放九江时,在东门口迎接了解放大军进入九江城。邹玉龙老师傅曾在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团(海会)担任过司乐,在那里他学习了西洋乐器铜管乐。后转武汉,因母亲思儿心切,劝其离队回家,1947年一次在赴南京公务途中,船靠九江离船开溜回到家里。之后,为了生机,操起旧业,组成一支八人小乐队,为了婚庆丧事奏乐。
九江解放前夕的一个月,已经先行进入九江市的解放军驻军代表,了解到九江有支专吹“洋号”的铜管乐队时,便找到了邹老师傅,要求他把他的八个人都找到集中训练,迎接九江解放,欢迎解放大军进城。经过一个月的全封闭训练,1949年5月17日以一曲“青年军进行曲”迎来了九江的黎明。从此之后,这支队伍在新的政权、新的环境下为九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活动增添了无尚荣光。
贸易公司秧歌队在大中路载歌载舞庆祝共和国成立(1949 年) 图源:浔阳记忆
【编后记】
本篇文字生动流畅,语言平实自然,掌故信手拈来,史实清晰明确,堪称《百年大中路》一书的压轴之作。
数月以来,本公众号持续推送《百年大中路》一书中的精选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百年大中路》是由政协浔阳区文史委精心编撰的居民社区文史资料集,该系列还包括《百年西园》和《百年莲花池》两册,共同构成了浔阳区百年历史的珍贵记录。接下来,本公众号在政协浔阳区文史委的授权下,将继续为大家呈现《百年西园》和《百年莲花池》中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