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黄大临和苏辙

冯晓晖 2025-02-11 20:27:26

作者:周斌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字元明,号寅蓭,生于庆历元年辛巳(1041)四月十六日酉时,殁于崇宁乙酉(1105)十二月初五日子时,官任承奉郎、越州司理、萍乡令,配连氏、继配唐氏,殁后合葬于分宁双井大坟山(今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境内)。生三子:黄朴、黄榎、黄桓。黄朴字巨卿,任处州司录,迁居广昌,妻薛氏,子黄烈、黄默二人;黄榎字声叔,任从议郎,迁居苏州;黄桓字念松,娶洪氏,葬分宁双井。

苏轼的弟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苏辙和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有《栾城集》等传世。

黄大临家居山川深重锦山秀水的分宁双井,苏辙出生于天府之国峨眉山下的眉山,一个高中进士,一个秀才终老,两人虽然年岁相仿,本来很难交集,更难相识相知,但却因为黄庭坚和苏轼的关系,加上舅舅李常曾是苏辙的顶头上司,黄大临和苏辙也自然熟悉热络起来,并成就了一段文人相重的佳话。

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人,累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加龙图阁直学士,其姐嫁分宁双井黄庶,生黄大临、黄庭坚等兄弟五人。熙宁九年(1076),李常转任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太守,到任之后,采取许多有力有效措施,消除多年盗患,兴水利,赈百姓,深受士民赞誉。

苏辙因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反对意见,因而得罪王安石,熙宁二年(1069)八月被贬河南府留守推官,熙宁三年(1070)为陈州教授,熙宁六年(1073)改授齐州掌书记。三年之后的熙宁九年(1076),李常到任齐州太守,熙宁十年(1077)苏辙改任著作佐郎。苏辙和李常共事一年左右,苏辙非常敬重李常,为李常写的诗词有几十篇之多。

宋代的齐州属河南道,管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临济等地,相当于现在的济南市。

熙宁九年(1076),黄大临到齐州探望舅舅李常,和苏辙相会。这年,黄大临35岁,苏辙37岁。他们两人年岁相仿,都是读书人,对诗文都很热衷,加上黄庭坚和苏轼的关系,故两人一见如故。他们无话不谈,在谈诗论赋的同时,还谈到了养生健体益寿延年之法。

离开齐州一年多后,没有出仕仍在分宁双井乡居的黄大临,还不时回想起和苏辙在齐州相会交往的那些愉快时光,就着昏黄的灯火,遥听杭山传来的阵阵松涛,写下一首抒怀遣兴怀念苏辙的诗篇《奉寄子由》,寄给苏辙。

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翰墨写风烟。

遥知道院颇岑寂,定是壶中第几天。

历下笑谈漫一梦,江南消息又馀年。

动心忍性非无意,吏部如今信大颠。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历史上,钟鸣鼎食之家,建立功勋搏取名声之人,其事迹记载在史册之中,这些史册充塞淹没了宝藏史册的仓库,史官将历史的风烟都记录了下来。我在遥远的江南,知道你现在在齐州掌书记的任上,就像在道院里修行一样孤单寂寞,但我想这一定是命中注定,要你经受贬官的厄运,经受动心忍性的磨练。我们在齐州历城养生延年的笑谈,回想起来就好像做梦一般。我回到江南已经很久了,但却没有听到你的消息。吏部是有意把你放到下僚的职位上进行锻炼,让你经受磨练之后,养成动心忍性的心态,然后像周文王的贤臣太颠一样去担当大任,去为天下苍生谋取幸福。

收到黄大临寄来的诗篇,苏辙立即用黄大临诗的原韵和诗一首,题目为《次韵黄大临秀才见寄》:

故人聚散霜前叶,往事眇茫风际烟。

游宦一生非有已,隐居万事不由天。

崎岖槛阱方谋食,啸傲山林肯计年。

赖已将心问卢老,相逢他日笑风颠。

诗的开头一句就写了和黄大临这个故人分别的时间是即将霜染红叶的时候。我三十多年来的经历往事,就像被风吹散的云烟。出仕而到处为官,也是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早就想隐居山林不问世事,但却不由自己决定。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躲避层层关卡和处处陷阱都是为了谋食,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归山林泉下,过上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假如有一天我遇到佛教公案故事中靠打柴为生的卢老,将我现在的情况告诉他,他一定会笑我疯癫而不解世事。

黄大临的诗是劝苏辙要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磨难,以后一定会被朝廷委以重任。而苏辙的和诗,却流露了其厌弃官场向往山林的愿望。

黄庭坚读到兄长大临和苏辙的唱和诗后,也用大临诗韵赋诗一首寄给苏辙,《次元明韵寄子由》: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诗的大意是:半世交往的亲朋好友中,有些人已经和流水一样逝去,但有几个人能为国家朝廷建功立业,将自己的画像画在凌烟阁里呢?春风春雨催逼得春花怒放,艳丽的花朵耀人眼目。我们三人所处的地方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到处都是春水汹涌波涛拍天。我想辞去官职,行走天下,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知道你这个金石一样坚贞的忘年朋友一定会支持我的想法的。我们都深深地思念自己的兄长,但又不能去看望他们,这时多么令人不快的恨事啊!加上日月相催,头顶上的头发就像雪一样白了。

苏辙接到黄庭坚寄来的诗,同样以“烟”字为韵,赋诗一首回答黄庭坚,这就是《次烟字韵答黄庭坚》

病卧江干须带雪,老捻书卷眼生烟。贫如陶令仍耽酒,穷似湘累不问天。令弟近应怜废学,大兄昔许叩延年。比闻蔬茹随僧供,相见能容醉后颠。

苏辙在这首诗里把自己的近况和想法告诉了黄庭坚:我一个人孤独地病卧在江边的破房子里,有时到外面走走,胡须上都会落满雪花。经常捧起书卷看看,但眼前却像腾起了烟雾,字都看不清楚。现在我贫穷得和陶渊明一样,但还是想经常痛饮美酒,贫穷得像屈原一样,但却懒得去问苍天。你的弟弟叔达最近一定会怜惜我荒废了学业,你的哥哥大临以前教我养生之法,期许我能益寿延年。听到你最近和和尚一起吃素,有一天我们重新相见,你能容许我喝醉酒后耍酒疯吗?

苏辙在分别写诗答复了黄庭坚两兄弟后,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再写二首诗寄给黄庭坚和黄大临,这就是《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二首》:

其一

水竹遮藏自一川,日高茅屋始炊烟。犬牙舂米新秋后,麦粒烝茶欲社天。冠盖只今成弃物,杉松他日记栽年。定应笑我劳生在,卯睡闻呼衣为颠。

其二十载劳思寤寐间,新诗态度比云烟。清风吹我无千里,明月随人共一天。归去林泉应避暑,北征道路恐经年。与君共愧知时鹤,养子先依黑柏颠。

古语说“诗无达诂”,对同一首诗意思的理解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上面几首诗的解读就算我个人的见解吧!

在现存的资料里,再也找不到黄大临和苏辙之间的交往和诗词唱和的记录。但从齐州相会而“大兄昔许叩延年”中可以看出,过了很久的时间,苏辙还对黄大临传授养生延年之法念念不忘,因而写诗告诉黄庭坚。从这些唱和之诗里可以看出,黄家兄弟和苏辙在很多方面都是见解一致情趣相投,心相契情相牵,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好兄弟。

2025年1月25日

周斌

【作者简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书院研究会会员、东华理工大学修水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顾问。作品散见有关平台及书籍。

【编后记】

本篇文章周斌老师采用了AI配图。编者一直坚守一个原则:面向大众的文史普及类文字,在新媒体环境下发表,应当图文并茂。《九江文史》等系列除极少数外,每篇文章都不少于三张配图。但配图有时很难,不少作者发来的仅仅文字稿,胡乱配图又是编者无法接受的,每次为了找到合适的图片,都要花费编者大量的时间。

介绍古代文史的文章,配图更是难上加难。比如周斌老师之前的文章,配图都是他准备好的,大多只能是某个书页的拍照,毕竟我们不可能找到多少文物来做支撑。

用AI配图好不好呢?是会让读者觉得更加生动?还是降低了文史文章的可靠性?您可留言,告诉我们您的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