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大考,是挑战,而对于这些身处疫情漩涡中的教师来说,又像一场修学旅行,他们被丢进无法到教室上课又不能让学生中断学业的纠结中。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简称亚太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教育,在疫情中的经历恰是一个缩影——小学、中学的教师们面临着来自各个年龄段孩子和家长们的问题,不断优化线上的教学模式、尝试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甚至还成为了家长和学生的矛盾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
9月开始线下教学的那一刻,就好像他们的毕业季。疫情期间书写139封给家长和孩子的信、创作录制66个成语故事课堂、反复多次的家访缓解家长的焦虑、拍摄短视频“解题胶囊”……带着这些“毕业设计”,他们用更开阔的眼界在成长,展开了全新的教学旅程。
文│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刘军
////////// 疫情期间,刘琳用“写一封信”的方式陪伴孩子和家长。受访者供图
疫情停课不停学 139 封信联结师生情感
1月29日,大年初五,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刚6天,人们还处于对新冠疫情的恐慌中,在新疆陪父母过年的刘琳做了个决定——回北京。
刘琳是亚太学校七年级的英语老师,疫情刚起,没有人能够确认春季学期是否可以正常开学,也没有人确认北京会不会因疫情封闭通行,大家都在等一个通知。但刘琳告诉自己,要尽早回北京,“北京有我熟悉的环境,有网络和一切资源,也比较让我安心。”
七年级班主任刘鹏得到不能正常开学的消息要更早一些,他是做班主任的历史老师,早在2月初,他便被西城区教委的教研员邀请提前录制网课,这意味着,要为2月17日不能正常开学做准备。
但网课该怎么录?怎么才能确保效果不输课堂质量?这是摆在这些教师们面前的全新挑战。“从来没有上过线上课嘛,而且跟直播课有个更大的差别就是互动,录播课全是输出。”刘鹏回忆,他认为这次录播主题要非常明确,PPT要很干净、流畅,知识点非常清晰,让学生知道笔记要做哪些,而且还要加上不枯燥的东西。他反复思考和修改,用了三周的时间,才将这一节课研制出来。
果然,刘琳的选择是对的,她刚回北京便也接到了录制网课的任务,“人在北京,至少心里踏实了”,她每天的工作也从和教研员打磨网络录播课程开始。
3月左右,老师们的录播课就陆续在相应的网站上呈现了,4月按市教委部署开始“在线开学”,学校也根据北京市的统一教育安排,启动了网课的在线教授活动。但给刘琳的感觉却是“迷茫”。“录播课给到他,你不确定孩子们是不是认真在学,学的效果怎么样?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授课,怎样确保一堂课把每个学生都点到,怎么了解没点到的同学是否在认真听呢?”刘琳说。
然后就是“着急”,虽然都出现在了网络课堂上了,学生们的环境却是居家休闲的,起初的时候上课喝水、离席、趴着,什么形象都有。“因疫情在家听课给学生们的感觉就好像他们的寒假延长了,但是这种感觉是非常危险的。“长久不正式开学,学生们的心态越放松,老师们的情绪反到越发急切。
“孩子的时间是特别宝贵的,这一天如果他浪费在玩上面了,他什么都没收获到,甚至会遗忘以前的知识,那他今天就叫负增长;如果他连续多天都是负增长的话,他会落下一大截。”刘琳觉得,哪怕每天的进步只有一点点,学生的进步也会是非常大的。而且她还发觉,在家中的学习以家长辅助为主,老师们还增添了和家长沟通的环节,但是沟通方式琐碎、不系统。
“写一封信”的灵感在老师心里诞生。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刘琳决定用最传统的方式解决沟通难题。她的第一封信就是告诉家长们“不要焦虑,老师一直在这里陪伴着你们,如果有问题,随时跟我们联系”。紧接着,她的信越来越具体,当天网课的知识点、易错点,学生的新进展,信里还有优秀作业展、当天的评比英语之星。她两个班共七八十名学生,每天批改完作业她便开始总结这封信件,7点半左右准时发出。“信的魔力还是挺大的,我发现我还可以在信中讲讲学习的道理,和父母相处的道理,说说我心底的话。”
直到学期结束,一名家长给刘琳看了一大摞纸,她才发现,整个疫情期间,她共发出去了139封信,有心的家长每天都打印出来和孩子读信、分享,不知不觉间攒下了这一摞厚重的“情感”。
疫情期间老师在家进行备课和教学。受访者供图
家庭因疫情焦灼 家长更依赖老师的指导
仔细阅读刘琳的信可以发现,除了给孩子们做学习总结,她还在信中对家长的心态和做法进行指导。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假期”中,老师们除了要教授知识,还成为了家长和学生沟通的桥梁。
孩子不能进入学校,虽然有老师线上辅导,但也离不开家长现场的督促进行学习,进入4月,亲子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显现,随着日子的推进,开始趋向紧张而一触即发。
“老师我的家崩溃了。”5月26日这天,一年级英语老师史宇收到了来自班里园园(化名)家长的一个长短信,短信最后他这样说道。日期为何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这天是她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原本放学要给父母庆祝的她,临时决定去家访。
在去的路上,史宇预料到因疫情管控,她可能进不去家,但是她心里想的只有“一定要见到孩子”。隔着小区的栅栏门,园园看到史宇显得格外激动,他说想回到学校、想见见同学,但一问到学习,孩子立即沉默了。于是,史宇就像课堂玩游戏一样,带着孩子练了练英语句型。接着,她告诉孩子父亲,即使不能够让孩子做到学习,也至少要做到耐心应对。
在离开园园家的路上,史宇仔细分析,父亲的焦躁情绪不一定来自于孩子学习不好,也许有生活上的压力。“我就记得去年冬天,天很冷,园园上学都没穿秋裤,我那时就总叮嘱他父亲给孩子穿什么。”史宇说。
为了缓解这个家庭的情绪压力,第二次家访依旧是隔着栅栏,史宇帮孩子复习了一周的英语知识,“不知道这种仓促的补课是不是管用,但至少能让孩子感觉老师是关心他的。”
7月,得知社区可以对外开放的消息后,史宇又进行了第三次家访,在园园家里,她告诉家长,不论家庭分工如何,父亲母亲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都要参与进孩子的培养中来。新学期开始后,她发现园园家长的变化越来越明显。
亚太学校中学德育主任王璐介绍,在疫情期间学生家庭暴露的问题很多,教师除了教学方式上的关注,应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于上述家庭的突发事件。每天早晨,老师们在网络直播室中都会对学生点名,若有未按时出现的,老师就得一个个打电话询问,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异常变化,及时处理,“非常辛苦”。
刘鹏说,和小学生不同,初中学生的年龄到了青春期,这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开始关上房门,拒绝家长了解自己。“有家长会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把门关上了怎么办,孩子不出来怎么办,我就一步步教他如何应对。并跟孩子主动沟通。”刘鹏介绍,那时候,家长更像孩子,对老师格外依赖。
学校收到了来自家长赠送的锦旗。受访者供图
设计 66 个成语故事 老师们教学眼界更加开阔
除了家校沟通,疫情期间,所有课程转到 网络 平台,老师们也面临着业务上的全新挑战。王璐介绍,学校此间曾做过相关数据统计,全校教师 400 余名,其中 80 多名老师是班主任,在不能面对面的 在 线教育中,家长会频次、班会频次都在增加, 除了学科业务,其他事务 准备、沟通及 反馈收尾等工作数不胜数, 所有班主任 每日的 工作时长都在 11 个小时以上。
每天早晨 7 点半,刘琳和学生们会全员上线,开麦早读。白天在线上完课后,会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直到傍晚开始给家长和学生们写信;刘鹏会把讲解题的过程拍摄成 5 分钟的短片,称之为 “ 教学胶囊 ” ,发给学生们学习。
对于初中生来说,毕竟面临升学,学科教育是循序渐进的, 而 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的老师来说,似乎更加难了。当时还在教 一 年级的老师贾文丛感受颇深。
“ 以前在课堂上我就可以带孩子们做完作业,但在线学习中,大量课后作业需要家长辅助 完成,家长负担很重,我们特别理解;小 孩子们在家生活都过于精致、娇气,不团结、不宽容几乎是 他 们的通病。 ” 贾文丛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应该如何增加孩子们德育教育内容。
贾文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他决定从 “ 成语教学 ” 入手,根据时间顺序编写成语故事,在傍晚 7 点半的课堂上讲解,不知不觉在疫情期间已经编讲了 66 个历史小故事。“刘禅 一边舞蹈一边说,此间乐不思蜀啊!司马昭哈哈大笑之后,放下酒杯,说人之无情,基于此啊。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 ” 说起自己的成语故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贾文丛当场来了一段,这个一 米八多的男老师,一改平时的严肃, “ 评书曲艺家上身 ” ,讲得眉飞色舞。
史宇说,贾老师的这门课非常受小学生们欢迎,每到 7 点半,孩子和家长都会上线一起听故事,有的家长还特意把晚饭时间提前,为了不错过。
教师们一直绷紧了心神上课,一边在期待终有一天可以在熟悉 的 课堂上相聚。回忆起自己在家编故事的日子,贾文丛用 “寂寞” 来形容, “ 想孩子,实在想了,就给家长们挨个打电话,问问我的孩子们怎么样了。 ” 说到这里,这名大个子 老师 眼泪连着线地往 下滴。
“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复课第一天,孩子们走到我身边抓我,说老师我终于可以摸摸你了。我说,我也可以亲手拍拍你的肩膀,说你真不错了。 ” 刘琳眼泛泪花地回忆道。
王璐认为,疫情期间对于教学能力和师生情感上的挑战确实让老师们成长了,不仅学生们在学习,老师们也在学习。在新学期的总结汇报中,哪些软件适合做直播,哪些软件适合开班会,老师们都掌握 得 清清楚楚。 “ 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了,他们在制作自己课程中,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别的老师的课程,可以把眼光放到全国的线上课程去学习,在教学质量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提高。 ”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