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荣谋反案,朱元璋掌握绝对军权的最后一块拼图

小院之观 2022-07-13 12:12:43

朱元璋在与他争夺天下的两个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邵荣这个名字出镜率很高。

邵荣是老资格红巾军,从郭子兴濠州起兵开始,他就一路为濠州人马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与陈友谅至关重要的龙湾之战中,常遇春与陈友仁相持不下之际,邵荣及时赶到阻击,立下一等功。至正二十一年二月,处州叛乱,朱元璋嫡系耿再成被杀,又是邵荣领兵平定,再立新功。

洪武三年明太祖大封功臣,凭邵荣的功劳,封个公爵完全不在话下。

当然开国六公爵里并没有邵荣的名字,他已死于至正二十二年,被朱元璋所杀,罪名也是叛乱。

根据正史记载,邵荣平定处州兵变,凯旋回应天后。他与赵继祖两人密谋,发动政变暗杀朱元璋,以邵荣取而代之。

不巧,事情被检校宋国兴得知,告发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摆下一出鸿门宴,在酒席上将两人擒获,用铁链锁着脖子亲自审问:“我跟你们一起打天下,事业成功,有的是荣华富贵,你为何要谋害我?”

邵荣说:“我们常年在外打拼,太辛苦了,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走上这条路。”说罢,追悔流泪不已。

倒是赵继祖说得实在,他大声喝止邵荣:要是早下手的话,就不会跟今天这样,像条狗一样死在床下。事已至此,哭有何用!

念到邵荣功劳,朱元璋想着从轻发落,常遇春力劝:邵荣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主公今天饶了他,难保他将来不害我们。就算您不忍心杀他,我们也绝不肯再与他共事!

朱元璋无奈,含泪下令把两人缢死。

检校告发,邵荣承认,常遇春落井下石,证据确凿,此事铁板钉钉。

不过再翻翻其他资料,不难发现邵荣叛乱之事很可能有猫腻。

邵荣的身份不简单,在韩宋政权系统中,他职位仅次于朱元璋,又是郭子兴旧部。

朱元璋成长于郭子兴手下,是濠州红巾军系统的后起之秀。渡江攻克太平后,他已成为濠州红巾军手握兵权的实力派。郭子兴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年病死后,朱元璋利用降将陈也先,来了一手借刀杀人。在集庆城下借元将福寿之手,除掉了继承郭子兴地位的郭天叙(郭子兴次子),与军中另一位实权人物张天佑(郭子兴妻弟),实现了对濠州红巾军的基本控制。

到了龙湾之战后,朱元璋集团的军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朱元璋的嫡系人马,这些人惟他马首是瞻;二是渡江前归附的巢湖水军,这部分人相对忠于朱元璋,仍保持着一定独立性;三是郭子兴旧部。

郭子兴、郭天叙死后,小明王册封郭子兴小儿子郭天爵为中书右丞。郭天爵认为兄长的死是阴谋,他以郭子兴接班人自居,在一定程度上给朱元璋制造了障碍。至正十八年(1358年)七月,郭天爵以“与群小阴谋”的罪名被朱元璋处死。

郭天爵死后,郭子兴旧部发生分化,郭兴兄弟、宋朝用父子等人倒向朱元璋。邵肆、邵成、邵荣、毛广、赵继祖等接受朱元璋领导,但仍继续保留着小团体。

有人说了,郭天爵都死了,郭家军就不存在了,不都是朱家军了。

事情并没这么简单,这些旧部的将领大多是郭子兴起家的嫡系,加入军队较早,资历比较老。他们不得不归顺朱元璋,但并不认可朱元璋是自己主公。潜意识里,他们接受的是小明王的册封,仍然是韩宋政权的军队。

随着战争的进行,这些人有的阵亡了(邵肆战死于宁国),有的神秘消失了(毛广、邵成,在史书中失去记载),邵荣成为幸存的郭子兴旧部中职位最高的武将。

朱元璋攻克集庆后,邵荣就得到了“江南行枢密院同佥”职务,与朱元璋平级,远高于徐达的“元帅”。

当时,得到“江南行枢密院同佥”一共有三人,除了邵荣,还有邵肆、廖永安。不难看出,郭家军的代言人就是邵家兄弟,他们仍然是具有相当实力的。

至正十九年初,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升为“行枢密院同佥”,邵荣相应升为平章,与朱元璋平级。直到数月后,朱元璋得到“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职务,才压过邵荣一头。

后来廖永安与邵肆相继死亡,朱元璋集团中最初3位武职高官,仅剩邵荣一人。此后,邵荣一直在诸将中职位最高,直到他被处死之前。

巢湖水军这部分,廖永忠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被张士诚俘虏后,朱元璋提拔的不是与廖永忠资历相同的俞廷玉,而是资历较浅的廖永安,逐渐实现了对巢湖人马的绝对控制。

剩下的,就是郭子兴旧部这一部分最难处理了。

朱元璋做事不像陈友谅那么冲动,他的办法是小刀子割肉,一步一步削弱这些人。

他派出的是嫡系中的嫡系——外甥李文忠来到邵荣身边。李文忠常年跟随邵荣征战,可以说是在邵荣的言传身教下一手带出来的。他既跟着邵荣打仗,又以朱元璋义子的身份监视着邵荣,朱元璋一边利用邵、赵,一边削弱他们的力量,提拔自己的嫡系。

邵荣是军中二号人物,战功卓著,可他毕竟不是跟着朱元璋起家的。尤其是,据说邵荣恃功而骄,有点小事就口出怨言。有这么个二号人物在身边,朱元璋很难睡得着觉,他有清洗邵荣的动机。

可是,为什么是在至正二十二年,这个叛乱此起彼伏,危机四伏的年份?

这要与这一年在外部发生的事联系起来看,关系到元朝的超级猛人察罕帖木儿。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大军在高邮崩溃后,察罕帖木儿崛起,他率领“义兵”力拒红巾军,战无不胜,越大名气越大,成为红巾军最强大的对手。北方红巾军系统派出的各路北伐军,不是被察罕帖木儿遏制就是被他击败,剩下的不敢与他交战,只好远远避开,各路人马都没能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

察罕帖木儿自然不会忘记刘福通,稳定形势后。他集结人马进攻汴梁,刘福通此时兵力和地盘缩水严重,元军却越打越顺,把汴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红巾军屡次出城作战,无一胜绩。

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儿终于攻克了韩宋首都汴梁。刘福通带数百骑护送韩林儿自东门夺围而遁,逃奔安丰(今安徽寿县),元军俘获韩林儿的皇后,及宋军家属数万,官员五千余人。

刘福通主力已经被察罕击垮,山东仍有大量红巾军。至正二十一年,察罕帖木儿兵分三路进军山东,三路皆捷。北方红巾军丢失了山东全境,仅存益都(今山东青州)这一座孤城。

北方屏障已不复存在,察罕拿下益都只是时间问题,朱元璋即将暴露在察罕兵锋之下。

他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

朱元璋早期的发展模式类似于吃鸡游戏里的伏地魔,主要靠苟,偶尔发飙。依赖的是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在北、西、东三个方向替他挡着大元精锐,他只管闷头发展,才能完成发育。

现在形势不妙,三面屏障成了三面受敌,如此恶劣的形势,即使他是明太祖也吃不消。

尤其察罕帖木儿这个凶神恶煞,等他拿下山东全境直奔自己杀来,朱元璋恐怕就得提前领盒饭。

朱元璋慌了,一个察罕帖木儿,比张士诚和陈友谅加起来都难对付。韩宋政权鼎盛时号称拥兵百万,战将千员,被察罕打成了零头,朱元璋自比那些老前辈何如?

想来想去,朱元璋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投降元朝。

许多人想不到浓眉大眼的朱元璋也会背叛革命,其实朱元璋是个很现实的人,他对元朝的感情相当复杂。在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不认为自己能抵挡察罕兵锋,更怕陈友谅、张士诚在他背后捅刀子。因此他决定屈膝,派出使者向察罕帖木儿示好,换取他不来进攻自己。

示好当然不是口头表示一下,要拿出诚意,就得归顺元朝。

他也认了,再怎么样也比被灭了好。

无论朱元璋的投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打算玩一手诈降。总之,他确确实实连续派出了两拨使者,带去重礼和他的亲笔信表示诚意,察罕帖木儿奏明朝廷后,回复说愿意接受。元顺帝派出使者,带去了册封的命令,授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使者是元朝户部尚书张昶,他带着诏书走水路,航海来到方国珍那里,准备从浙东再出发去应天。

但朱元璋留了个心眼,他知道山东还有个益都没个察罕帖木儿攻下,决定再观望一下。方国珍两次派人通知,都被朱元璋找理由扣留了使者,不予回复。

这个小花招改变了整件事的结果。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秋天,张昶终于来到应天,朱元璋已经拖不下去了,准备接受元朝册封,俯首称臣。

事情就在此时发生了逆转。

察罕帖木儿率军围城,山东红巾军全部退到益都全力拒守,察罕数月未能攻克。正在相持不下之际,红巾军降将田丰、王士诚对察罕不满,趁他前来巡察的机会,将察罕帖木儿刺杀!

消息传到大都,朝野震动,元顺帝命其养子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接收其父全部兵马,继续围攻益都。

这位王保保也是个超级狠人,本来察罕死了,王保保仍然有能力南下。可是元军之间也是有派系的,察罕活着能总领全军;察罕一死,王保保就镇不住各路人马了。尤其与察罕素有矛盾的孛罗帖木儿,他看到察罕主力还在山东,直接出兵进入了空虚的山西。

屁股还没坐热,老窝被人端了。王保保已无力南下,他只得回军与孛罗帖木儿交战,两人在山西大打出手。

察罕一死,天下形势为之一变。摇摆了数月,几乎就要降元的朱元璋终于改变主意,扣留了张昶为己所用。

这一切,都是因为察罕帖木儿的意外死亡,他和朱元璋是同龄人,都生于1328年,被刺时他仅有34岁。

不难看出,察罕帖木儿如果活着,朱元璋只能举手投降。他是当时元朝唯一一个有能力整合北方资源的人。如果没有察罕的横空出世,北伐这事估计在刘福通手上就成了,元朝可能直接就被韩宋推翻,那就没朱元璋什么事了。

根据记载,察罕被刺,除了元顺帝痛哭,他的对头孛罗帖木儿也失声痛哭:“察罕若在,我省用多少气力!”哭归哭,孛罗帖木儿手上可没闲着,

对朱元璋来说,压在胸口的一块大石落地了。

再把察罕之死和邵荣被杀连起来看,就比较有意思了。

察罕在年初出兵山东,三月打下济南,围攻益都。邵荣死于三月,察罕死于九月,朱元璋在察罕围攻益都期间联络投降。几乎可以说,邵荣一死,朱元璋就开始了与察罕的勾搭。

那么,如果邵荣还在,这件事会不会有变数呢?

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仍然奉小明王为皇上,名义上接收韩宋政权的领导,他身处的位置其实和称帝前的陈友谅类似。

假设,陈友谅想投降元朝,天完系统那些手握兵权的大将会怎么想?那些普字辈的老革命,会服从陈友谅的决定吗?

邵荣也是个坚定的革命派,他是韩宋政权的官员,是郭子兴旧部代表,是军中二号人物。他参军比朱元璋早,年龄比朱元璋大,对朱元璋未必服气。万一朱元璋说,我要投降。邵荣跳出来说:“我坚决不投降!”朱元璋怎么办?

再讲远一点,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就会派廖永忠制造一起意外事故,小明王落得个尸骨无存。到时候,万一邵荣也像当初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后,那些天完军头一样,跳出来说:“元璋以臣弑君,复可事乎?”朱元璋怎么办?

无论朱元璋想与元朝勾搭,还是想除掉小明王,邵荣都是个隐患。朱元璋需要保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邵荣这样的人物存在,就是一颗地雷,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这一年,朱元璋宁可在连遭叛乱的紧急关头,也要清洗不同派系的邵荣。

再回看一下整个过程: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病亡;

同一年,郭天叙、张天佑死于集庆之战;

至正十八年,郭子兴最后一个儿子郭天爵被处死;

至正二十二年,郭子兴旧部中职位最高的二人邵荣、赵继祖被处死。

邵荣谋反案,就是朱元璋确立对军队绝对领导权的最后一块拼图。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邵荣、赵继祖事件以后,郭于兴旧部的独立势力不复存在。在以后的战争岁月中,尽管有强大的外部压力,也曾一度陷于危境,朱元璋却再也没有遇到来自内部的挑战,直至顺利完成统一大业。



1 阅读:29